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 《新唐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75228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宣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释迁,以质合迁,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翼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C.“名器”,原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后来迁居下邽,他父亲是白季庚,在李正已叛乱时,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有时也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几类,其中的杂律诗不为他所重。
D.白居易与元稹当时都很有名,白居易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2)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5.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发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相。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成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今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徒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
B.宫市,唐德宗时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称“宫市”,付价甚少或不付价。
C.权知,代掌某官职。也就是暂行某官职的职权,实为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
D.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也可用作官职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喜好读书,学识甚为渊博。他每天所识记的多达上千百字;长大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学说,后来考中进士。
B.韩愈耿直忠贞,敢于犯颜直谏。他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尽职守责,关心民生疾苦。在潮州刺史任上,他因鳄鱼之患亲往祝祷,并且又着手解决了以儿女为隶的积弊。
D.韩愈为人真诚,乐于成全后辈。他与人交往,绝不欺诈善变,态度始终如一;常常指点教授后辈,帮助他们取得成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②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5.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
2023-02-12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勃兄勮,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岁善文辞”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会赦除名”与“目吴会于云间”(《膝王阁序》)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C.“引被覆面卧”与“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D.“后亡其序”与“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聪颖早慧,少年得志。他六岁便善于文辞,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原文中的错误,不到二十岁就在对策中获得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担任沛王府修撰。
B.王勃年少轻狂,恃才凌人。皇子们斗鸡,他写了一篇“檄文”,触犯了皇帝忌讳;在虢州他倚才欺凌他人遭到同僚下属厌恶;后又因私藏杀害官奴,差点丢掉性命。
C.王勃善医术,但英年早逝。他跟随长安人曹元研习医术,完全掌握了其要领,但他在被革除官职后去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终年二十九岁。
D.王勃文思敏捷,极负盛名。他写文章援笔成篇,《滕王阁序》便是宴会上即兴而作;他不仅与兄弟有“三珠树”的美誉,更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2022-09-30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捍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注】逆旅:旅馆,客舍。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D.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B.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
C.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D.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2017-03-30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