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蒲松龄(1640-17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75250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生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离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己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颈以塞青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删改)


【注】①劬(qú):劳苦。②欻(xū):忽然。③劙(lí):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B.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C.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D.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意思是“隐藏”,和“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中“畜”的意思相同。
B.“愀然”意思是“不愉快、忧愁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C.“倩”意思是“请、请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中“倩”即为此意。
D.“累”意思是“连累”,与《老子四章》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讷、张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母牛氏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张诚,却对张讷苛责打骂。
B.张诚知道哥哥受母亲虐待,想方设法为哥哥送去食物,并认为哥哥体弱,不应太劳累。
C.张诚砍柴时手指被划破,鞋子被扎破也毫不顾惜,只想着第二天带斧子来提高效率。
D.张诚砍柴约一束之后就主动回到私塾,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后获得老师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2)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广黄梅县汪可受,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读书僧寺。僧有马产骡驹,爱而夺之。后死,冥王籍,怒其贪暴,罚使为骡偿寺僧。既生,僧爱护之。数年,孽满自毙。生一农人家。堕蓐能言,父母以为不祥,杀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忆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至三四岁,人皆以为哑。一日,父为文,有友人过访,投笔出应客。汪入见父作,不觉技痒,代成之。父返见之,问:“何人来?”家人曰:“无之。”父大疑。次日,故书一题置几上,旋出;少间即返,行悄步而入。则见儿伏案间,稿已数行,忽睹父至,不觉出声,跪求免死。父喜,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何自匿?”由是教之读。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产骡驹:雌性的牲畜       冥王籍:稽查
B.汪生而了了:聪明,懂事       为文:刚才
C.有友人过访:适宜             行悄步而入:暗中,偷偷地
D.何自为:为什么             由是教之读:从此
2.下列各句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读书僧寺B.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
C.人皆以为哑D.生一农人家
3.翻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何自匿为?
2023-09-03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云飞,顺天人。好石,见佳不惜重。偶渔于河,有物挂网,沉而取之,则石径尺,四面玲珑,峰峦叠秀。喜极,如获异珍。既归,雕紫檀为座,供诸案头。每值天欲,则孔孔生云,遥望如塞新絮。

一日,有老叟款门而请,曰:“此吾家故物,失去已久,今固在此耶。既见之,请即赐还。”邢与争作石主。叟笑曰:“既汝家物,有何验证?”邢不能答。叟曰:“前后九十二窍,孔中五字云‘清虚天石供’。”邢审视,孔中果有小字,竭目力才可辨认;又数其窍,果如所言。邢无以对,但执不与。叟笑曰:“谁家物而凭君作主耶!”拱手而出。邢送至门外;既还,已失石所在。邢急追叟,则叟缓步未远。奔牵其袂哀之。叟曰:“奇哉!径尺之石,岂可以手握袂藏者耶?”邢知其神,强曳之归,长跽请之。叟乃曰:“石果君家者耶,仆家者耶?”答曰:“诚属君家,但求割爱耳。”叟曰:“既然,石固在是。”入室,石已在故处。叟曰:“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此石能自择主,仆亦喜之。然彼急于自,其出也早,则魔劫未除。既欲留之,当减三年寿数,乃可与君相终始。君愿之乎?”曰:“愿。”叟以两指捏一窍,窍软如泥,随手而。闭三窍,已,曰:“石上窍数,即君寿也。”作别而去。

后邢至八十九岁,自治葬具,又嘱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遗教,瘗石墓中。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取石至,官爱玩欲得之,命寄诸库。吏举石,石忽堕地,碎为数十余片。邢子拾碎石出,仍瘗墓中。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佳不惜重   直:价钱B.每值天欲   雨:下雨
C.然彼急于自   见:看见D.随手而       阴:凹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邢无以对,但执不与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奔牵其袂哀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入室,石已在故处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叟以两指捏一窍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B.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官氏
C.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D.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云飞酷爱石头,偶然获得一块奇石,视为至宝,将其置于自己的桌案之上。
B.当老叟上门和邢云飞索要奇石时,邢云飞执意不给,老叟一气之下带走奇石。
C.面对老叟质问,邢云飞承认了自己不是石头的主人,但他依然希望拥有石头。
D.邢云飞死后,奇石被盗,当贪官想将其据为己有时,它却突然坠落摔成碎块。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邢至八十九岁,自治葬具,又嘱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遗教,瘗石墓中。
6.老叟为何最后将奇石送给邢云飞?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1-11-13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逐而得之,上于盆而养之,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母闻之,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儿涕而去。

成归,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收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俄见小虫跃起,直龁敌领,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乃赏成,献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芩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上大嘉悦。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今始苏耳。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选自蒲松龄《促织》)

材料二:

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公门,视长官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

(选自蒲松龄《淄邑流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方框内写出字母。
以应杂徭A贫者B恐C其逃窜D必相E其家道殷实者F而报之G名H曰I富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隅,指角落,与《诗经·静女》“俟我于城隅”中“隅”的词义相同。
B.诸,兼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诸”的用法词义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不积跬步”。
D.“平昔不如公门,视长官如阎罗”一句中两个“如”的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名拿着图,来到寺庙后面,沿着草木茂密而隆起的古墓前行,在石头密布的蒿草间寻觅,终于捉到促织。
B.成子不小心将促织扑死,被母亲责骂,哭着离开,投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夫妻相对无言,不再有所指望。
C.成名夫妇悲痛欲绝的时候,发觉儿子气息微弱,高兴地把儿子放在榻上。儿子半夜醒来,促织也死而复生。
D.成名的促织虽小,但战力惊人,战胜了其他促织,还能随音乐而舞,皇帝非常高兴。成名最终被免除苦役。
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
(2)村中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5.“人变促织”这一情节具有悲剧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悲剧形成的原因。
2023-07-02更新 | 2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