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6 题号:175421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
B.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C.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D.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
2.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
【知识点】 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请缨: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岁暮”二字,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B.首联写出诗人漂泊在外,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
C.颔联运用借喻手法,用“烟尘”比喻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颈联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2.尾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问一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赏析。
2020-06-14更新 | 6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757 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辗转投奔肃宗的杜甫被授左拾遗,不久就因上书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两句,写诗人刚进村远望所见,寻常之景中寄寓着诗人微妙的感觉和心情。
B.“柴门”两句,写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其中有辛酸,也有如释重负的喜悦。
C.“妻孥”两句,是说妻子儿女对我此时才回来感到吃惊,并因为我晚归而伤心流泪。
D.邻人的“感叹亦歔欷”,既有对诗人能归家的羡慕之情,又有触景而生的自伤之痛。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将诗歌前后内容紧密联结在一起。
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
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
3.本诗结尾处,作者与家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要“更秉烛”?又为什么会有“如梦寐”的感受?
2023-01-05更新 | 27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篇,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子?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略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①纡:屈,指不得施展。②筹策:谋略。③伊昌:伊尹、吕尚。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④萧曹:萧何、曹参。他们先后担任汉初的丞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锦官城外”介绍了武侯祠所在地;而《咏怀古迹》则通过“诸葛大名”“遗像”暗示本诗亦是瞻仰武侯祠,发而为诗的。
B.这两首诗都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层次有波澜,情感有起伏;语言上都讲求炼字琢句,可谓“一字千钧”。
C.从体裁上看,两首诗篇皆为近体诗。其“篇句有定式,音韵有规律”的律诗特点也可见一斑。
D.两首诗篇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蜀相》先以乐景衬哀情,并以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衬托诸葛亮;《咏怀古迹》以“伊吕”“萧曹”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2.同为写诸葛亮的诗篇,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023-06-12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