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1 题号:175635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始九年,正月,,王莽,去汉号建立新朝。

莽意以为天下太平,但公卿旦入暮出,论议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谷籴常贵,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稍群聚为赤眉、青犊军,拥刘玄为更始帝,欲匡扶汉室。天风三年,地震,大雨雪。大司空王邑上书,以地震乞骸骨。莽不许,曰:“夫地有动有震,无害,动静辟翁,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地皇二年,葬既轻私铸钱之法,犯者愈众,相坐

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时洛阳官吏出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愤而服妇人衣,莫不笑之。及见司隶僚属,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秀至河北,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讼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禹进说曰:“今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志在财币。朝夕自快而已,非欲尊主安民者也。观古圣人之兴,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且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
B.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
C.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
D.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是农历每月初一,与《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朔”含义不同。
B.苟免,意思是苟且免于,“苟”与《赤壁赋》 “苟非吾之所有”的“苟”含义相同。
C.相坐,意思一般指相连坐,与《苏武传》 “副有罪,当相坐”中的“相坐”含义相同。
D.杖策,意思是执马鞭,“杖”与《归去来兮辞》 “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自认为天下太平,但实际上官府行政效率低下;事关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与他的独断专权有很大关系。
B.天凤三年,大司空王邑上书,以地震为由,请求退休。王莽不准,他认为地震不仅无害,反而能催生万物。可见王莽喜爱自我欺骗掩饰。
C.洛阳的官员们出城迎接更始刘玄;看见将领们经过,都用布包头穿着女人的衣裳,没有不耻笑的。这与刘秀率领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D.邓禹不愿做官,只想辅佐刘秀成就帝王大业,求得青史留名。他认为要成就大业;天时人事最为重要。他建议刘秀当机立断,立即起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2)秀至河北,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讼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于之地方六百里。”群臣闻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B.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C.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D.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臣约车并币”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的意思相同。
B.不谷,有“不长五谷、不得养、不善”等义项,在文中是古代王侯自称不善的谦词。
C.“先绝齐后责地”与“令以责之里正”(《促织》)两句中的“责”的意思不同。
D.韩氏,姓韩的人,文中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另六国是秦、楚、齐、赵、魏、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在战争中丢掉了曲沃后,想要分化齐楚联盟,求教于张仪,张仪没有说什么计策,就请惠王给他准备车马和礼物,以便顺利出使于他国。
B.张仪奉承楚王,并诚挚地从楚国利益出发为其出谋划策,指出楚国若和齐国绝交,就必定会得到三样好处:受秦感激,得商于之地,掌控齐国。
C.陈轸认为楚王一旦听从张仪之言,必定会受到欺骗,不仅不会得到土地,还会丧失强大的外援,受到他国攻击。但楚王糊涂,听不进他的谏言。
D.楚王向秦国索要土地未成,便知道受了骗,勃然大怒,发兵攻秦,结果在杜陵受到联军进攻,惨遭失败。这种结果与陈轸做出的预言十分接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2)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5.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为政之理?请简要分析。
2023-06-19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本文指传说中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D.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胜利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021-10-10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022-04-21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