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62 题号:1756518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过,矢激十许步,抵大树而止,观者叹服。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稍迁散祗候班都虞候。

②咸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出其不意,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年十六,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明年,契丹兵大至,车驾大名,凝与范廷召于莫州东分据要害,断其归路。契丹宵遁,凝纵兵击之,尽夺所掠生口、资畜。

③四年,代潘璘为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时斥堠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輓①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烧荡三百余帐、刍粮八万,获牛马、器甲二万,降九百余人。

④景德初,迁本州防御使,又兼北面安抚使。时王超为总帅,以大兵中山,朝议择凝与魏能、田敏、杨延昭分握精骑,俟契丹至,则深入以牵其势。超尝请四人悉隶所部,上以本设奇兵挠敌之心腹,若复取裁大将,则无以效,乃令凝等不受超节度。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

⑤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有删节)


【注】①飞輓:指迅速运送粮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凝一发       (2)车驾大名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大兵中山(     )
A.疲弊       B.整顿     C.屯驻     D.据守
(2)则无以(     )
A.求取      B.责罚     C.要求     D.问询
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
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
5.本文叙写了张凝的“勇”,内涵却各有侧重。请依据文意填写下表。

6.作者是如何塑造张凝形象的?请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璆,字西美,汴人。登政和进士第,调陈州教授,入为国子博士,出知房州。时既榷官茶,复强民输旧额,贫无所出,被系者数百人,璆至,即日尽释之。

宣和三年,廷议将取燕珍闻之,曰:“百辟卿士,一倡共和,国家安危,其几在是。”上疏切谏,大略谓:“太祖以圣武得天下,将士皆百战之余,以是而取燕云,宜易为力。然赵普辈无敢赞其决者,盖识天下大势,且重民命故也。今承太平之业,父老幸不识兵,虽不得燕云地。何阙于汉。”疏奏不省。及燕既平,责监英州清溪镇。

明年,赦还为郎,寻试中书舍人。建言元祜名臣子孙,久被废铟,宜少宽之。宦官谭稹出师河北,以无功废,将复进用,珍不肯书行。会山东盗起,州县不能制,王师至河北无见粮,军士汹汹。璆条奏十事,忤大臣意,罢。绍兴四年,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累迁徽猷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成都旧城多毁圮,璆至,首命修筑。俄水大至,民赖以安。三江有堰,可以下灌眉田百万顷,久废弗修,田菜以荒。璆率部刺史合力修复,竟受其利,眉人感之,绘像祠于堰所。间遭岁饥,民徙,发仓振活,无虑百万家,治蜀之政多可纪。有《清溪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B.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C.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D.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宜诏命。南朝沿置,至梁,称中书舍人,隋唐、宋初亦设此官。
C.绍兴,此指年号,始置于汉武帝,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是一帝一元。
D.安抚制置使,官名。南宋高宗始置于浙西,后诸州守臣亦加此衔,属官有参谋参议等。其官署为安抚制置使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璆任房州知州时,朝廷已经由国家管理和经营茶的买卖,但又强迫百姓按原来的规定的数目缴纳赋税,李璆全部释放了因家贫无法缴税而被关押的百姓。
B.朝廷商议将要夺取燕地,李璆认为应该以民命为重,不能轻易发动战争,他上奏章恳切劝谏,朝廷却不理会。等到平定燕地之后,李璆被责罚。
C.元祐名臣的子孙,长期被废弃禁铜,李璆建议应该稍微宽恕他们。宦官谭稹因作战无功被废黜,后来朝廷将再次选拔任用他,李璆不肯书字认可。
D.三江原先有拦河坝,可以向下灌溉眉州大片田地,但长期废弃没有修理,田地因此荒芜。李璆率领部下的刺史合力修复,最终百姓得到便利,眉州人感激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承太平之业,父老幸不识兵,虽不得燕云地,何阙于汉。
(2)间遭岁饥,民徙,发仓振活,无虑百万家,治蜀之政多可纪。
2020-08-20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乙)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参议官。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井澳风,王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压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压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主管机宜文字:官职名,掌机密文件。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下列加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亡国破家相随                     井澳风
B.其六郡                          诸僚属多
C.三致志                                   秀夫独敛无一语
D.是见放                                             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B.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C.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D.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之事,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B.渔父,文中是指打鱼的男子,“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义,常指抱有“持守其真”、还归自然主张的隐居者。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为进士,即古代科举省试及第者的称呼。
D.笏,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持的手板,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深觉辜负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
C.甲文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乙文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甲乙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乙文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
6.作为人物传记,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022-01-26更新 | 3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①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③,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④将置辟⑤,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⑥,蠲⑦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单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朱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干政:干预朝廷政事。③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④具狱:审定的案件。⑤置辟:指施用刑法。⑥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⑦蠲;免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
B.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
C.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
D.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父对如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明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不选,应试未中的又叫落第、下第。
B.年号纪年法,文中“咸淳”,即为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有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擢,拔也,指提升官职。表示提升职务的词还有升、拔撬陆、超迁、超摧。
D.刑部:三省六部之一,主管司法刑狱、军事等,三省六部是古代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谋求升官。
B.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在敌人面前,他决不投降,英勇就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②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2019-12-25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