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5 题号:175811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各国封君、相国的近侍之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同义。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最终被应侯绞杀的结局为警示,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5.甘罗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却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他有怎样的过人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1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寡人愿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之。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2,观时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勿反也。

(取材于《战国策·赵策》)


注释:【1】简、襄:指赵简子、赵襄子,是父子关系,赵国前代君主。【2】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不忘先德                           嗣:继承
B.故寡人愿公叔之义              慕:仰仗
C.臣愿大王                           图:谋取
D.臣愚不于王之议                    达:通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成大功者不谋                                  非寡人所望
B.臣固闻王胡服也                                 吾固闻叔病也
C.臣固敢竭愚忠                                  勿反也
D.今王释此袭远方之服                           观时制法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世不见也
(担心)一辈子都不被人理解啊
B.愚者暗于成事
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也看不明白
C.圣人不易民而教
圣贤的人不轻易放弃对百姓的教诲
D.虑径而易见也
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听从了肥义的建议,决定背弃世俗偏见,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
B.赵武灵王让王孙绁去拜访叔父公子成,想借叔父的威望来促进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
C.赵造反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认为治国应遵循古法旧俗,遭到旗帜鲜明地反驳。
D.胡服骑射顺应了时代,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广到全国。
5.请结合第三段相关语句,概括公子成能听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理由。
2023-01-07更新 | 1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鲁仲连义不帝秦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鲁连见辛垣衍曰:“彼秦,弃礼义,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以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

鲁仲连曰:“昔齐闽王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阅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闵王欲行天子之礼于邹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妄,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贾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B.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C.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D.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将军,战国时魏国军官名称,专为效力于魏国的异国军事人才而设。
B.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万乘意味兵力雄厚,已达天子之势。
C.梁,即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因其都城在大梁,故又称魏国为梁国。
D.庸人,即庸俗浅薄、无所作为的人,与现代汉语中的“庸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被秦围攻,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王称帝以求秦退兵,危难之时,鲁仲连主动求见赵国公子平原君,想给赵国施以援手。
B.鲁仲连宁死也不做秦国之民,是因为在他看来,秦国抛弃了礼仪,一旦它称帝,一定会像对待本国人民一样残暴地统治天下。
C.鲁仲连以齐闵王在邹国称帝被拒绝一事为例,是为了告诫魏国客将军辛垣衍,只要赵魏两国联手,就完全可以阻止秦王称帝。
D.鲁仲连之所以能成功说服辛垣衍,主要是因为他力陈秦称帝对诸侯朝廷、对诸侯包括魏王后宫以及对辛垣衍本人带来的危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之仆妾也。
(2)即有所取者,是贾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5.根据文意,概括鲁仲连是怎样一个人。
2022-12-18更新 | 1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使信王之救已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D.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
B.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
C.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前谦卑恭敬。
D.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来指称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嫁给楚国。
B.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就过去了。
C.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联盟。
D.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是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2)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5.公仲朋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1-11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