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3 题号:176369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                           中:中间。
B.金就则利                           砺:磨刀石。
C.声非加                           疾:劲疾。
D.金石可                           镂:雕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博学,文中理解为广泛地学习,现在多指知识渊博。
B.假,文中理解为借助,与成语“狐假虎威”中“假”的理解不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荀子》,全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二段用“𫐓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三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四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联系课文内容,解释“劝”字的含义并思考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劝”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按照“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全是代词的一组是(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2.从文言句式的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节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4.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20-09-17更新 | 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隰朋A可B其C为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
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
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
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
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2)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5.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是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术有,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讲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舆马”,古代指车马,舆,原指车厢,后泛指车。文中“舆马”指马。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是古今异义词。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只有老师严格,才能使庶民百姓重视教育。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的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文言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3-12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