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3 题号:176402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隐公十一年夏,会郑于郲,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孤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孤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公孙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裡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①公孙阏与颍考叔:公孙阏,字子都,与颍考叔都是郑国大夫。②辀:车辕。③傅:迫近。④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⑤昏媾:婚姻,姻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B.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C.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D.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会郑伯”中的“公”“伯”以及“公会齐侯”中的“侯”都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
B.“壬午”与《赤壁赋》中“王戌之秋”的“壬戌”虽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纪日,后者纪年。
C.《左传》中的“君子谓”与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都是一种史事评论形式。
D.“序民人”中的“序”意为使有次序,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公孙阏与颍考叔为抢夺兵车而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登上城墙后被公孙阏暗箭射死。
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落到郑伯手中。
C.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许国大夫百里服侍许叔主持国政,并安排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边远之地进行辅助。
D.郑伯告诉百里只有郑国能够像姻亲一样对待许国,希望百里不要让别国迫于形势占有许国,进而与郑国发生冲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
(2)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5.“君子”为何说“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法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B.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C.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D.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是伯爵,故称“秦伯”。
B.《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左传》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君”“子”用作尊称,相当于“您”;“执事”用作敬称,称对方,相当于“您”;“孤”用作古代王侯的自称,相当于“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临危受命,分清利害,指出灭掉郑国不仅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留下隐患,最终说服秦君退兵,保全了郑国。
B.秦穆公重利轻义,相机而行。秦穆公先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弃晋而与郑结盟,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C.烛之武和弦高都以言辞使秦师退兵。烛之武语气谦卑,委婉曲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弦高语气恭敬,柔中带刚,看似委婉的言辞中含有对秦国的警告。
D.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重在分析因果,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叙述较简单,重在介绍过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
5.根据材料甲,请简要概括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注意分析出人物的多面性。
2022-07-22更新 | 1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016-11-18更新 | 1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陪邻
B.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也已            且君尝晋君赐矣
3.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人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D.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022-07-27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