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7652588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属杜鹃花科植物,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明快自然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2.请结合诗歌后两联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知识点】 韩愈(768-824)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韩愈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联,作者将去年“逐东征”与今年“别上京”对举,用以表现聚少离多的调怅,为后文写惜别之情作铺垫。
B.“秋露”与“春光”两意象,既点明两次分别的时间,又描绘分别的情景;前者以哀景衬哀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
C.第四联“两地无千里”,说明别后相距不远;“因风数寄声”,说明相见之难得,只能寄期望于风代为传语问候。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丰厚,既有作者对李员外羁旅漂泊遭遇的愤懑,也蕴含离别的不舍以及别后的相思。
2.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2-07-03更新 | 13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斗:通“陡”,顿时的意思。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颔联分别写了远景和近景,犹如水墨画,层次分明,形象突出。
B.颈联蕴含复杂情感,有被贬的悲怨,有居南荒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憧憬。
C.尾联借答张署之诗,在镜中看自己的两鬓,顿时觉得自己有憔悴之意。
D.全诗直抒胸臆,流露出激愤的感情、受压抑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惆怅。
2.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颔联。
2018-06-01更新 | 5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唐]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此诗即为作者贬谪途经汨罗江时所作。

1.诗的首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空闻”二字感慨深沉,请结合全诗内容及诗人生平简要分析。
2017-11-27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