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9 题号:176527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B.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C.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D.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雪,意思是下大雪,雨雪与《采薇》中“雨雪霏霏”中“雨雪”含义相同。
B.属怨,意思是结怨,怨与常用的成语“任劳任怨”中“怨”的含义不同。
C.折节,意思是降低身份,文中的折节与“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含义不同。
D.罢齐,意思是贬低排斥齐国,“罢”与“罢黜百家”中的“罢”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惠王的葬期刚好遇到大雪,群臣劝说太子延期举行葬礼,因为百姓一定叫苦连天,国家开支可能也不够。太子没有同意群臣的意见。
B.惠施去劝说太子延期举行惠王的葬礼,举周文王更葬季历的例子,认为文王的做法体现了对国民的大义。太子于是同意延期举行葬礼。
C.齐国大胜魏国,杀死了太子,消灭魏军十万人,魏王想要报仇。惠施不同意,认为魏王处于愤怒的状态,既失去了风度,也不讲计谋。
D.惠施向魏王提出的报齐国之仇的策略反而是向齐国臣服,挑起齐国和楚国的矛盾,借楚国之力为自己报仇,魏王采纳了惠施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
(2)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B.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C.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D.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物”指昂贵的礼品。币是礼品的代称,古代的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B.“平原君”即赵胜,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号称战国四君子。
C.“受命”指听从号令,指甘愿接受赵国的领导。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定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谅毅在赵国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出使秦国的时候,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B.谅毅随机应变。在献书后回复秦王使者时,他答应处处听秦王的话;但是在秦廷上,他又能处处维护赵国的利益,不被秦王所左右。
C.谅毅做事情为对方着想。当秦王提出杀掉赵豹、平原君的要求时,他认为这样做之后,会伤了叶阳、泾阳君的心,秦王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打消了杀赵豹、平原君的想法。
D.谅毅能看清秦强赵弱的事实。他巧妙地打消了秦王要杀赵豹、平原君的念头,但是不得不接受秦王提出的不再让这两个人从政的要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0-11-21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①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②证:征兆,迹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变为A奇谋B或北C或南D夜举EF击鼓GH陈诈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商初贤相,名伊。本为家奴,后被汤委以国政,助汤攻灭夏桀。
B.自辅,指辅佐自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句式不同。
C.聊,指依赖、依靠,与成语“民不聊生”中的“聊”意思、词性相同。
D.谢,指认错、谢罪,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认为尧、舜、禹举用贤士的方法不同,尧只要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让其任职以判断他是否贤能,禹则根据成绩选拔人才。
B.圣明的君主谨慎选择贤士,使其爵尊禄厚,黜退不贤之人,使其从事体力劳动。从前虞舜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是任用贤臣的功效。
C.石买到钱塘江后以杀立威,随意调动处置将领,独揽军中大权。越军将士军心涣散犹如鱼烂,石买根本不知,仍然用严刑峻法来对待他们。
D.越国将士退守会稽山,准备拼死反击,又被追来的吴军紧紧包围。勾践喟然叹息,采用谋臣文种、范蠡之策,最终改变了身死国灭的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5.越王勾践大败于吴国,直接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一观点?请指出并简要说明。
2024-02-22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已复礼                  一日:一旦。
B.《诗》可以                    可以:可以用来。
C.譬如平地                         平地:平坦的地面。
D.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
B.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不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D.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2-11-23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