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765595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亡、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B.先秦诸子认为,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就会自觉修身行道。
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文科学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和价值的解读方法来验证人类的情感、观念、精神和理念;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考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诸多表现,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及其诸领域的发展规律。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性的导向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实效功能,探索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炼升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探索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也相应而生并逐渐膨胀,直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文精神,稀释了价值理性的本真意义,从而遮蔽了人类的双眼,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 

客观而言,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大学不仅应成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宝库,而且应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精神灯塔。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无疑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知识”与“科学”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崇高性,无法解决其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得到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领,“知识”和“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同时,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无私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意味着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残缺不全、工具化、碎片化的人。大学教育塑造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丰富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应该具有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应该拥有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德性。爱因斯坦曾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爱因斯坦告诫我们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论在内涵发展还是在外延拓展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 

  (摘编自王晋、王岩《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社会科学既能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更能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提炼升华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探索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B.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两个不同的科学门类,前者着眼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后者着眼于人类社会,两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有所不同。
C.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人文,但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传统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被消解。
D.科学精神要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自古以来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品质都是由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阐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入手,为下文重点论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做铺垫。
B.文章先摆出近代社会中传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随即提出改变现象解决问题的办法。
C.文章立足大学教育,从两个角度论证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不可偏废的深刻道理。
D.文章由浅入深,着重论证人文情怀的重要性,论证的角度涉及教育方针、大学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人类来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很重要,它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起着催化剂作用,亦有探索人类发展方向的作用。
B.大学作为知识宝库和精神殿堂,应当承担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既应重视科学精神,又应重视人文精神。
C.如果大学只重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一个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道德观念的人。
D.我国想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就应当摒弃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奉行价值理性优先的理念。
2018-01-30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这几年越来越看重国产动画电影,对这一行业的投入与支持也赶超了其他影视行业。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原创动漫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培养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持续推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等标准制定和推广。

受众定位对于电影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十分重要,电影是大众文化,受众自然是越多越好;动画不仅仅是儿童的消费品,成人也有孩子的某些消费特征,他们对动画产品也存在潜在需求,这一点可以通过日本动漫在中国的消费群体很大一部分是成年人看得出来。

近几年来的动画电影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者名著,可以说是故事新编,这样的取材群众基础比较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名著,这些电影均赢得了众多的观众,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们认识到电影制作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是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制作朝着更加专业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电影中环境的呈现以及人物的刻画,视觉上带给人的冲击感更让受众感同身受。其次是电影使用的3D播放技术,据了解,很多的青少年儿童在电影院倾向于选择3D电影,大制作高投入的动画电影将会越来越多。

(摘编自《2019年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现状,〈哪吒〉爆红或将掀起市场投资热潮》2019年8月1日搜狐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兼编剧饺子脱离了正常的剧情道路,通过大胆的想象改变了传统的哪吒形象,将哪吒定位为魔丸转世的“魔童”。之前讲述的是“驯服小皮孩”,如今是对抗天命,“我命由我不由天”,从精神层面更精进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天劫云降临这一幕了,可怕又逼真的黑团云席卷天空,夹杂着电闪雷鸣,很多观众看到这一幕也都是心头一震。要知道这个镜头可是被改了几十遍,整个天劫云有9公里宽,为了展示高质量的细节,团队们运用多种方法去尝试,最终呈现出我们看到的盛景。

这部电影中哪吒形象的设计有100个多个版本,而这背后参与的制作人员超过了1600人,最初的全片有5000多个镜头,参与制作的公司高达70个公司,制作团队对该剧的付出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了。该剧导演饺子身兼数职,电影历经2年打磨,3年制作终成精品,可谓五年磨一剑。

(摘编自2019年8月8日年年有娱悦众生的〈哪吒〉票房突破30亿,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这3个原因》)

材料四:

动画电影的制作步骤相当繁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进行大量工作。但目前国内的动画制作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不少动画电影都是由2—3个公司合作完成。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沟通成本。

动画的前期制作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但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在2018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人才培养仅以动画技术人才为主,兼备艺术审美和动画制作技术的高端人才十分缺乏。

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国产动画电影的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影片中哪吒与敖丙牵手的镜头原本想利用特效做成地球历史的快速回放,但由于经费有限无法完成,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

(摘编自《〈哪吒〉票房突破15亿!但国产动画电影的路还很长》2019年8月2日腾讯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支持、动漫电影的受众定位较为宽泛等都是促使我国动漫电影迅速发展的原因。
B.材料二显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仍以进口动画为票房贡献主力,国产动画电影数量显多但票房表现整体不住。
C.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动画电影制作团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在电影成功中的决定性作用。
D.敢于颠覆传统形象,在人物形象和影片主题上进行大胆创新,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2014~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数量占比和票房同比增速均呈上升趋势,而2015~2016年则均呈下降趋势。
B.参与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公司多达70个,这足以说明我国已有众多高质量的大规模的动画制作公司。
C.《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说明粗制滥造的电影欺骗不了观众,只有付出心血的作品才能真正的受到欢迎。
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几部动画电影的成功还不能代表动画电影产业的真正崛起,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任重道远。
3.请结合材料四,为中国动画电影的进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0-02-18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如君子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

,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是对男子的尊称。”“合称,是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称。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并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絮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再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

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内在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内外兼修,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则是遵循礼仪规范,形成良好品行。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二是下学上达。《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为反己自修,循环渐进下学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为人生意义的显发提供条件。上达则是在这一条件基础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

(摘编自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中国教育报》20207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朝甲骨文中首先出现“君”,“君”“子”合称,以示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敬。
B.孔子完成了君子内涵的建构,设定君子的人格特征并赋予君子完美的人格意义。
C.仁的道德自觉不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注重对仁的追求。
D.儒家把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以及应对具体事物的能力称为中庸或絮矩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由习近平总书记高频引用“君子”一词,引出何为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论题。
B.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在品德、能力和境界三个方面来论证君子人格的表现,主次分明。
C.第四段运用例证法,证明了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D.文章基于对君子人格的表现和特点的论述,提出内外兼修和下学上达的道德实践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易经》《诗经》《论语》等文化典籍来理解君子和君子人格的内涵。
B.孔子的“仁爱”和孟子的“四心”都是道德自觉的理论提炼,是君子人格形成的基础。
C.儒家的君子人格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和行为规范,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仍然适用。
D.通过下学和上达,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
2022-07-28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