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77152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材料二: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柳宗元《师友箴》,节选)


【注】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B.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C.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D.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是指求学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师。
B.材料一第二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C.材料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材料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注:①孥,妻和子;②十二郎,韩愈的二哥韩介之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虞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B.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C.是年/倍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D.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文辞语意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丞相,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但有的朝代不设此官。
C.京城:此处指国都,也称京师,“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京城”与此同义,指唐朝的国都洛阳。
D.万乘,本义指兵车万辆,常用于指代天子、帝王、国家等,本文以“万乘之公相”指高官厚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对比进行说理,如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同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B.韩愈认为,本来圣人和众人资质已经差别很大了,因为是否从师的态度截然不同,更是让圣人远超众人了。
C.韩愈一家人丁不旺,他从小就失去父亲,只有依靠兄嫂抚养,三个哥哥也是早早去世,他和十一郎都很孤苦。
D.韩愈和十二郎两人从小到大,一直聚少离多,很难见面,一家人刚在京师团聚几天,十二郎却又不幸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2021-01-25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与此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2023-12-14更新 | 1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
B.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
D.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2)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3)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2019-02-15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