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78598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刘仁轨为给事中,按毕正义事,李义府怨之,为青州刺史。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义府谓异式曰:“君能办事,勿忧无官。”异式至,谓仁轨曰:“君与朝廷何人为仇,宜早自为计。”仁轨曰:“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乃具狱以。狱上,义府言于上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曰:“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上乃命除名,以白衣从军自效。

十月,庚辰,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州县每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上深纳其言,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将兵渡海以代旧镇之兵,敕仁轨俱还。仁轨谓仁愿曰:“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今夷人新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不如且留旧兵,渐令收获,办具资粮,节级遣还;军将且留镇抚,未可还也。”仁愿曰:“吾前还海西,大遭谗谤,云吾多留兵众,谋据海东,几不免祸。今日唯知准敕,岂敢擅有所为!”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乃上表陈便宜,自请留镇海东。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毕正义:毕正义因徇私枉法被人弹劾,唐高宗命刘仁轨负责此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B.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C.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D.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青州刺史”与“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出”字二者含义相同。
B.“乃具狱以闻”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闻”字二者含义不同。
C.古时常用天干地支表示时间,“十月,庚辰”中的“庚辰”和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二者语意用法相同。
D.“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和“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的“发”字二者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轨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担任给事中时,他秉公处理了“毕正义案”,被李义府忌恨,遭到陷害,险些被置于死地。
B.刘仁轨屡遭贬谪、仕途不顺。讨伐百济时,他奉命督管海运,船队中途沉没,死伤严重,因而获罪降职,以低级官吏身份随军。
C.刘仁轨体恤士卒、敢于直谏。看到戍兵一心思归,他奏明原因,阐述当下弊病,并建议朝廷对出征将士给予慰劳奖赏。
D.刘仁轨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夷人刚刚归附,人心不定,他认为如果官吏兵将都被替换,当地易生变故,就自请留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馀,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将还浍州,秦王世民遣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顷之,敬德、寻相潜引精骑援王行本于蒲坂,世民自将步骑三千,从间道夜趋安邑,邀击,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后秦王世民追及寻相于吕州,大破之,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馀里,战数十合。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后世民引兵趣介休,尉迟敬德收馀众守介休,世民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往谕之,敬德与寻相举介休及永安降。世民得敬德,甚喜,以为右一府统军。后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王世充帅步骑万馀猝至,围之。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陈,往返无所碍。世民谓敬德曰:公何相报之速也!赐敬德金银一箧,自是宠遇日隆。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B.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C.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D.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胜”指趁着胜利的形势,“乘”字与《氓》中的“乘彼垝垣”的“乘”含义不同。
B.“引兵”指带领军队,“引”与《苏武传》中的“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含义相同。
C.“不然”指不是这样,“然”与《过秦论》中“然秦以区区之地”的“然”含义不同。
D.“猝至”指突然到来,“猝”与《促织》中“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的“猝”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李世民深得人心,黄河以东遭受劫掠,百姓避居,军队无法征集到军粮,后百姓因得知李世民是统帅而纷纷归附,军粮危机得以解除。
B.秦王李世民领兵作战不畏艰辛,体恤士卒,大败寻相后,向北急行军二百多里,虽处于饥疲不堪的境地,也未独享羊肉,而是与将士分食。
C.秦王李世民爱惜将才,尉迟敬德几次与其对阵,但他不计前嫌,接受其归降。寻相叛逃之后,李世民亦给予尉迟敬德充分信任,任其去留。
D.尉迟敬德被李世民释放之后知恩图报,在李世民陷入重围之时,虽敌众我寡,但他不顾安危,舍身来救,后二人率兵回击,如入无人之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民自将步骑三千,从间道夜趋安邑,邀击,大破之。
(2)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
2022-11-08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B.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C.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D.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期举行。
D.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王封号。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2)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2023-05-06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B.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C.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D.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周武王姬发,他联合众多部族讨伐暴君纣王,殷商大败,周朝建立。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项籍,即项羽,名籍,字羽,勇猛好武,自称西楚霸王,最终为刘邦所败。
D.阳,原与日光向背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在楚国军队多次侵扰使自己军队粮食缺乏的情况下,召来郦食其商量对策,想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引用古事来进行回答。
B.汉王准备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在郦食其出发之前,汉王让人召来张良商议此事,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明确反对。
C.张良列出历史与事实,从七个方面阐释了反对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的原因,其言正,其议论与说理透彻,关心国事一展无遗。
D.汉王在听了张良的意见后,吐出口中的餐饭,张口大骂郦食其是个浑书呆子,差点坏了大事,并且随即下令销毁了制作的那些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
(2)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2022-02-16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