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201949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说,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有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铁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王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因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奏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庶孙:庶,非妻妾所生之子,与“亲”相对。庶孙指家族中亲戚后代。
B.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二者均为农业的根本。后用以指代国家。
C.连坐:一人犯罪,相关的其他人连带受罚。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大海环绕,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年轻时就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受到魏国国相高度赞扬并予以举荐,却没能得到魏惠王的认可,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重用。
B.卫鞅不但有才识,而且胆略过人,公叔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卫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马上逃离魏国。
C.卫鞅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为此,他首先说服秦孝公,然后制订法令,再以行动取得民众的信任,做了充分准备后法令才正式颁布。
D.作为富国强兵之术,卫鞅新法涉及从普通民众到宗室贵族各阶层,涵盖军队、司法、生产生活等不同领域,主要包括赏罚两大方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便是此意。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
D.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民间的拜贺、拜别,也用此大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
B.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胡惟庸拿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罪怪,但心存芥蒂,停了刘基的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②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2017-12-08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跬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徵,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复奏。”五复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复,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B.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C.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D.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文中“贞观元年”指唐太宗执政的第一年。
B.西汉时期,光禄勋设置谏大夫;到了唐代,谏议大夫是门下省的官职,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C.三公,指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之事。
D.极刑,也称死刑,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中国古时死刑执行方法颇多,如诛、焚、凌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以卖棺木的人渴望发生瘟疫而获利为例,指出执法部门官员为了博取好的考核成绩,审理案件难免有失公允,王跬建议奖励判案准确的法官。
B.唐太宗仿照古制,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高官及尚书九卿来议处重大案件,达到避免冤狱滥刑的目的,使得贞观四年全国只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刑。
C.张蕴古与狱囚博戏,泄露太宗旨意。太宗盛怒之下下令处死了他,事后觉得量刑太重,规定死刑五复奏,由门下省复审,情有可原的将案情抄录奏报。
D.秦王府的功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节制调度、诬告李靖谋反被流放到边远地方,唐太宗坚持原则,拒绝宽免高甑生罪行的请求,维护了法律的公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
(2)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
2021-10-15更新 | 19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蔡泽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国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常宣言欲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夫四时序,成功者去。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始。岂非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廷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荆轲刺秦王》中“而燕国见陵之耻与除矣”的“见”含义相同。
B.相,意思是“任命为相国”,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相”含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的”,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之”含义相同。
D.存,意思是“使……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在逃亡路途中,听说应侯、郑安平、王稽犯下重罪,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谋求相位。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和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如愿了。
C.蔡泽认为即使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但若无明君、贤父采纳,国家仍不免灭亡骚乱。
D.蔡泽评价应侯的功业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而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超过了这三位名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023-03-30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