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4 题号:179230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日前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科研人员在饲养小白鼠时,如果饲养在小笼子里,它会顺着小笼子的边缘跑。后来,将小白鼠养在更大的笼子里时,发现小白鼠还是习惯性地按以前在小笼子里的轨迹跑。王汉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小白鼠效应”。

②其实,科学研究中的“小白鼠效应”并不少见。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与时俱进。但是,仍然有一些科研人员坚持“老把式”,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新问题。例如,在植物保护领域,传统的病虫害防治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来打农药。如今,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效率高,也更节约。在这种情况下,在研究调查田间病虫害防治效果时,如果不懂无人机技术、不愿意研究卫星导航技术,恐怕就要跟现实“脱节”了。

③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据统计,近2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研究成果占比已超过1/3。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仍然只盯着单一学科的“一亩三分地”,不愿走出“舒适区”,忽视交叉学科,就势必导致“小白鼠效应”,这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④抢占科技制高点,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当前,许多重大发现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技术集成。

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样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强化学科交叉、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这要求科研人员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凝练新的科学问题,促进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迈上新台阶。

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推进,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要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鼓励个性化发展,建立对交叉科学研究有效的评审机制和评价体系,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

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这对于增强学术界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为取得更多原创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蒋建科《用好学科交叉这个“催化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中也有“小白鼠效应”,其特点是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研究新问题,坚持“老把式”。
B.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必然路径,没有学科交叉,就没有科技创新。
C.只要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就能抢占到科技制高点,彻底实现科技自立与自强。
D.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就能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小白鼠效应”,阐释了科学研究中类似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之不可取。
B.文章通过无人机喷洒和背负式喷雾器打农药对比,论证了新科技方法的作用。
C.文章引入论题后,先从科技创新的路径角度切入,然后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D.文章结尾从“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角度,论证了用好学科交叉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单一学科必将被学科的交叉融合取代。
B.在当今时代,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路径。
C.“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有助于提升交叉学科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其发展。
D.科技发展促使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反过来又将推动科技发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在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和呼吸机供给上捉襟见肘。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B.全球化与技术化是新冠病毒在全球迅猛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国防疫政策不到位也导致疫情得不到有效防控。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紧缺,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深远影响与1929-1933年大萧条进行比较,从而引发相关的思考。
B.文章先引出问题,再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的两面性,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话,因为他从霍乱流行得到的教训,对今天应对新冠疫情有启发。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轮船的发明为病毒传播提供广泛的途径,伦敦曾因为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成为霍乱起源地。
B.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有不同的驱动力,一旦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如果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在全球新冠疫情下,文章反思“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认为应建构“强政府、强社会”治理结构。
2022-03-04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人们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进行媒介信息传播,人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是重视网络主流话语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并非一劳永逸,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性、时效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升其公信力和接受度。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网络主流话语的解释力和影响力,更好地赢得和巩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是完善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要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做出更断、调整和完善,用法律明确规范各种思想传播的界限,确保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各级执法部门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通过互联网散布威胁国家安全、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危害社会安定等内容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三是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我们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在坚定捍卫我国网络空间主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国际上的认同度。我们既要善于运用网络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又要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议题设置能力,扩大我国在全球网络治理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四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我们应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信息传播手段,打通报、网、端、微、屏等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深入,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全媒体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从而有效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摘编自郑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及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B.主流媒体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C.网络空间必须接受法律的监管,各级执法部门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D.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须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通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人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这一背景,为后文的论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意在强调互联网这一舆论斗争主战场的战略意义。
C.文章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方法,思路清晰。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重点阐述了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的具体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即便取得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们也必须有超前意识,走在潮流的前面。
B.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当下,我国急需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
C.我党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的支持力度,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D.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依赖于我们能牢牢地占据住舆论传播的制高点。
2021-06-25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家家有僵尸之痛,家家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取材于钟华论《在民族复习的历史丰碑上—2020年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2019年末至今,新冠疫情已流行两年,全球2.65亿人感染病毒,死亡超过500万人。我国占全球人口数19%,累计新冠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0.05%。2021年12月2日,《英国医学杂志(TheBMJ)》发表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

新冠疫情大流行早期,我国希望通过围堵方式,完全阻断病毒传播。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形下,防控的核心“武器”是采取传统公共卫生举措,这也是非药物干预措施。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当初武汉的封城措施,一个月内,我国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将高出67倍。

2020年利用两个多月消除本土感染后,我国继续坚持围堵策略,以应对不断出现的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疫情,并强化了追踪密接者、核酸检测策略,实施“动态清零”,发现一例灭一例。手机的GPS、WIFI、通讯基站,几乎人人必用的微信、支付宝及内嵌的有关健康码的小程序等,构成了追踪密接者的大数据信息网络。在某人核酸检测呈阳性的1小时内,当地公安和信息等部门能够根据手机位置信息提供感染者的时空轨迹,在4小时内完成流调,确认感染者活动地点、高风险场所和人群,并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随即,当地政府关闭高危场所,限制高危人群流动,马上对区域内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虽然“动态清零”会对民众常态生活有影响,但在全国多地应对数十起输入性疫情的过程中,“动态清零”有效控制了局部阶段性疫情。

新冠病毒具有超强的传播力与层出不穷的变异,当前新冠疫情大流行进入新阶段。在实现本土病例清零后,我国整体人群处于易感状态,必须要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起免疫屏障。当前,“国药”“科兴”“康希诺”“安徽智飞”等疫苗投入使用,国内外研究数据证明,这些疫苗对预防感染有一定效果,对预防再传播有明确效果,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显著效果。前不久,张文宏团队发表论文,认为两剂灭活疫苗作为“启动”注射后,第三针重组蛋白苗接种对健康成年人来说是安全的,且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截至12月5日,全国接种新冠疫苗已超过25.5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亿,依此计算,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78%。

在大家盼望建起免疫屏障,取消“动态清零”时,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又面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侵袭,初步迹象表明这一毒株传播力更强。专家说目前的疫苗对于“奥密克戎”毒株依然管用,“但效力会大打折扣”。我们要抓紧时间,利用新的科学证据去调整疫苗,提高疫苗的效力,构建免疫屏障,这是走出新冠大流行的关键。

(取材于杜玮《新冠两周年:“动态清零”之路还有多远?》)

1.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受困于新冠疫情已两年,中国抗疫的策略与经验为世界关注。
B.疫情流行早期,中国只用传统公共卫生举措,便阻断了病毒传播。
C.疫情流行现阶段,中国采用“动态清零”与疫苗接种并行的策略。
D.未来我国防疫取胜的关键,研究疫苗效力,以建起群体免疫屏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举措”的一项是(     
A.研究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B.研发药品和疫苗,并分类、对症施治。
C.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D.利用信息网络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动态清零”实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托多元素构成的大数据信息网络。B.需要公安和信息等多部门合作配合。
C.追踪到所有密接者并马上隔离治疗。D.高危区域全员须参加核酸检测排查。
4.我市正在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免疫工作,有些老人还没有参加。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写一段话,动员身边的一位老人接种新冠疫苗。
2023-03-02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