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793929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其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5.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谓子罕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固免矣乎”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鼓”字含义不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白,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2023-05-04更新 | 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

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

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节选自《说苑·建本》)

材料二: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

1.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A古者君始听治B庶人C有谒必达D公族E请问必语F四方G至者H勿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五经”之一。
B.“执民柄者不在一族”与“能不龟手一也”(《五石之瓠》)中的“一”字含义相同。
C.“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与“以盛水浆”(《五石之瓠》)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D.“则胡可得而累邪”中的“胡”与“恶施不孝?”(《兼爱》)中的“恶”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首段引用孔子名言和《诗》《易》中的话,强调“本”的重要性,提出“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的观点。
B.选文二山中大木和雁的不同命运给人以深刻启示。在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让人免于累。
C.选文二中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物质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选文一以《春秋》为据,阐释了国君“慎始”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选文二追溯神农、黄帝的做法,阐释不受外物所累的法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2)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
2023-12-01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尝伐赵,夺地,杀众,赵怨之。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鲫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甘罗曰/应候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与武安君”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与”含义相同。
B.“请因孺子而行”与“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C.“府具币”与“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两句中的“具”含义不同。
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B.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张唐立即同意出任燕相。
D.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2023-06-12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