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三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18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从心所欲不矩”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四字中包含着两个重点概念:一个是“心”,一个是“欲”。

先说“欲”。孔子所说的七十岁时的从心所欲当然绝不是指原始的感性欲望,而是内部完善且彰显于外的理性欲求。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最高最美的道德准则,所以他所说的“欲”是君子的欲,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一言以之,“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越此规范的“欲”才能称得上“仁欲”。

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必须求诸欲之本——心。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必须要下到“心”上。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即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并不远人,它是人之内在生命,任何人只要愿意呈现它且认真地践它,仁就实现了。可见仁道出于人心,返诸己心即可求得。

(选自张兵《儒家道德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逾,读yú,意思是“超越”
B.孜孜以求                      孜,读zī,“孜孜”的意思是“勤勉”
C.一言以                  蔽,读bì,意思是“遮蔽”
D.践                            履,读lǚ,意思是“实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心所欲”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不超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欲才会有仁心。
B.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将功夫下到“心”上。
C.“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心”的能动性。
D.作为人之内在生命的仁,来自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材料二

历代《论语》注疏常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解释为“法”“法度”。如南宋朱熹说:“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今人也常如此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之外了。”或者有的学者就直接按字面译“矩”为“规矩”。

以“不逾法”释“不逾矩”固然无错,但若就此打住,恐怕有失夫子思想真谛。孔子晚年自述,从十五岁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他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描述。若仅仅是心之所欲不逾越法度,不符至圣先师之实,因为多数人也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心中所不逾之法非法令刑罚。他是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的,因为以政、刑齐民,民众只是暂时免于过错却没有羞耻心。他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既然孔子对民众都是“齐之以礼”,对自己也不会例外。《论语》多次提到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如颜渊自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倾毕生之力,直至七十才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由上可知,孔子“不逾矩”之“矩”实为“礼”。仁、礼一体,也就是说,孔子年至七十,随心所欲而视听言动皆中礼,无终食之间违仁,亦无终食之间违礼。

(选自刘鹤丹《自觉于规矩——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孔子的自由观》,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孔子‘不逾矩’之‘矩’实为‘礼’”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不逾矩”是孔子倾毕生之力才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
B.“心之所欲不逾越法度”本不是至圣先师的人生追求。
C.孔子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主张用礼教规范民众。
D.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的例子。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散【注】(节选)

陈翔鹤

在魏朝最末一个皇帝,少帝曹奂的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的某一个初冬早晨,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同他十三岁的女儿阿凤,八岁的儿子阿绍和婢女阿勤,正在他住宅外院里打铁。这个小小的铁工场,就设在那棵枝条茂密,绿荫几乎遮遍半个院子的巨大的柳树下面。铁砧墩的旁边不远就是一口深井。井旁边有个石水缸,正好作为打铁时“淬火”或“退火”之用。一到夏天,嵇康还喜欢将井水汲起来,灌注到那围绕着大柳树的沟渠里去。这一泓清汪汪的沟水,使人看了觉得十分凉爽。而烧铁炉和附带的一个鼓排(风箱),以及煤滓铁块、大锤小锤等物,统统被安置在靠柳荫的一个墙角落间,上面还搭有席篷,看来倒有点像间小屋子。

时间虽然已到初冬,但洛阳的天气却并不怎样寒冷,柳树也还没有脱叶,因此嵇康此刻只露髻、短褐、马裤、赤脚草履,正挥动着大锤,在被阿凤用长铁钳子紧紧夹着的一块红铁上,一锤一锤地直打了下去。在起初几锤,铁花子还几乎如浪涛般飞奔四散,不过愈到末后,铁花子便愈加减少了,嵇康的锤下得也并不如以前的有力。这时阿凤才如释重负似的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怎样,不行了吧?我就是在开头的几大锤上,特地需得人帮忙,并且也就只有觉得开头的几大锤有意思。阿凤,你看,这有多好啊:铁滓子好像流星一般四下乱溅,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多有意思!阿凤,现在好啦,你站过一边,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打吧!”

嵇康说罢,便将阿凤手中的铁钳子接了过来,另外换上一个手锤,自己一下一下地继续去打那块已不大冒火花的红铁,看来他是想把这块铁打成一个锄头的毛坯子。阿凤站在一旁注视着她父亲的动作,有时用手去拢一拢自己额上掉下来的头发,或者擦一擦汗珠。这个发育得比她实际年纪还要健壮高大的女孩,身材的窈窕均匀颇有点像她的母亲,可是因为自来就娇生惯养的,所以在神气上却总不免要时常带着几分娇纵直憨之气。但对于打铁,她倒也很感兴趣,算得是嵇康的一个好助手,不过体力有些不及阿勤罢了。

“姐姐,你去看看,阿勤总是爱在炉子里边乱翻乱抄的,她动得,就不许我动!向家叔叔又不来,他来了就不要阿勤管啦!”阿绍走了过来,面带严肃地说。这个身穿绀青色绢袄子的八岁小孩,头上梳着两个丫角,平时总不大轻于言笑,身体却并不比他姐姐健康。他脸色有点苍白,而且经常带着一种严肃而又很自信的表情。因此,全家人都叫他“小大人”。

“好啦,好啦,不用你管,你去玩吧。”嵇康扬起头来说。

“真是,阿秀叔叔许久都不来啦,讨厌!……”阿凤说时,还用娇憨的语气“呸”了一口。

“这不好。小孩家可不准这样!拿去,换一块新的来。不要紧,没有阿秀,我们也可以办得了!”嵇康认真地说。

于是阿凤便将那块现在已经发黑的铁夹了过来,送到火炉里面,去换阿勤已经烧好了的另外那一块。

他们父女和站在炉边烧铁的婢女阿勤,就像这样地继续工作着,大约有一个多时辰之后,大家都静默无声,严肃而且兴味盎然。这期间,只偶然可以听见从嵇康口中发出来的嗬嗬的声音。这就算是他在工作中的一种表情,而且也算是他对于铁和火花的一种礼赞!

关于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在当时国都洛阳城,特别是在诸名士中间,固然早就流传开,而且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不过流传得最快,而且被当时人视为美的,却在嵇康与贵公子钟会两人之间的关系上。据说有一天,嵇康正在家里打铁,他的好朋友向秀还在一旁“鼓排”。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他本来是想来同嵇康交朋友的。不想嵇康却毫不理睬他,竟至旁若无人似的各自挥锤不顾。向秀也仍旧鼓自己的排,同嵇康一样连头都不抬一抬。

等到钟会碰了一鼻子灰,起身要走时,嵇康才忽然问了他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那个来客也回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

“了不起!这一问一答都很好,真可谓一语破的,旗鼓相当,盛名之下,话不虚传啊!”

“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一般人哪里敢呢!”

“打铁不好,这很有失中散大夫的身份。而且也因此会得罪人。”

“他们两家不会因此便‘兴怨’‘修怨’吗?嵇中散也太纵情任性啦,予人以难堪,这实在是太不应该的。”

当时洛阳城里的人们,就这样纷纷评论着这个在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

【注】历史小说《广陵散》发表于1962年10月,叙述建安文学之后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阮籍、嵇康及嵇康被杀的经历。小说共四部分,选文为第一部分,后几部分中主要描写了嵇康与向秀对饮、夫妻分别、临刑顾日弹琴等几个场面。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住宅外院的铁工厂打铁设施齐全、安排得当,与后文“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相照应。
B.阿绍向阿凤埋怨阿勤乱动却不许他动,阿凤埋怨向秀叔叔许久不来,两个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同样纯真可爱。
C.阿凤负责夹换铁块,阿勤负责在炉边烧铁,嵇康负责出力气打铁,分工明确合宜,侧面说明了打铁是家中常事。
D.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比如写嵇康打铁生活就比较舒缓自然,而写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
6.关于文中钟会登门拜访嵇康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与向秀不能接受钟会的行事作风,二人对他的无视是无言的排斥。
B.嵇康与钟会的一问一答如出一辙,说明二人具有清高自傲的相同品性。
C.嵇康与钟会决裂,表面上是二者相见的不快,实则是二者志趣的不同。
D.洛阳城中人们对此事的评论,真实而生动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7.请结合文章中洛阳城里人们对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的评论,简要分析嵇康的性格特点。
8.胡适认为,短篇小说的写作应当追求“经济”二字。所谓“经济”,就是“不可增减,不可涂饰,处处恰到好处”。陈翔鹤的《广陵散》已经臻于“经济”境界,结合小说,谈谈“经济”一词在文中的体现及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其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13.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