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0 题号:1705302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从心所欲不矩”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四字中包含着两个重点概念:一个是“心”,一个是“欲”。

先说“欲”。孔子所说的七十岁时的从心所欲当然绝不是指原始的感性欲望,而是内部完善且彰显于外的理性欲求。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最高最美的道德准则,所以他所说的“欲”是君子的欲,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一言以之,“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越此规范的“欲”才能称得上“仁欲”。

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必须求诸欲之本——心。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必须要下到“心”上。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即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并不远人,它是人之内在生命,任何人只要愿意呈现它且认真地践它,仁就实现了。可见仁道出于人心,返诸己心即可求得。

(选自张兵《儒家道德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逾,读yú,意思是“超越”
B.孜孜以求                      孜,读zī,“孜孜”的意思是“勤勉”
C.一言以                  蔽,读bì,意思是“遮蔽”
D.践                            履,读lǚ,意思是“实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心所欲”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不超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欲才会有仁心。
B.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将功夫下到“心”上。
C.“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心”的能动性。
D.作为人之内在生命的仁,来自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材料二

历代《论语》注疏常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解释为“法”“法度”。如南宋朱熹说:“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今人也常如此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之外了。”或者有的学者就直接按字面译“矩”为“规矩”。

以“不逾法”释“不逾矩”固然无错,但若就此打住,恐怕有失夫子思想真谛。孔子晚年自述,从十五岁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他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描述。若仅仅是心之所欲不逾越法度,不符至圣先师之实,因为多数人也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心中所不逾之法非法令刑罚。他是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的,因为以政、刑齐民,民众只是暂时免于过错却没有羞耻心。他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既然孔子对民众都是“齐之以礼”,对自己也不会例外。《论语》多次提到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如颜渊自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倾毕生之力,直至七十才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由上可知,孔子“不逾矩”之“矩”实为“礼”。仁、礼一体,也就是说,孔子年至七十,随心所欲而视听言动皆中礼,无终食之间违仁,亦无终食之间违礼。

(选自刘鹤丹《自觉于规矩——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孔子的自由观》,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孔子‘不逾矩’之‘矩’实为‘礼’”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不逾矩”是孔子倾毕生之力才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
B.“心之所欲不逾越法度”本不是至圣先师的人生追求。
C.孔子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主张用礼教规范民众。
D.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的例子。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2016-11-17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污染指的是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对人类与地球自然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热爱星空的人们和天文学家来说,光污染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观星等天文观测的严重干扰,它已使得世界上80%上的人失去了欣赏黑暗夜空中璀璨星光与美丽银河这份宝贵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机会!那么,为什么光污染会让原本闪耀的繁星看不见,使得天文观测越来越困难呢?

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夜天光背景严重增亮;夜天光背景是由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而形成的。自然光包括月光、大气辉光、地球大气电离层中的离子复合产生的荧光发射等。这里我们关心的主要是人造光的影响,各种由于设计或使用不善而向夜空照射的人造光源(即朝天光),如设计不合理的路灯、商场大楼的霓虹灯、居民住宅不拉窗帘的照明灯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中的云雾、气溶胶或大气污染物所散射而形成了明亮的漫射“天幕”。

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夜天光背景增亮会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继而影响观测的极限星等(即可以看到最暗星的星等值)。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增亮近2等!就好比我们之前可以看到约2等的北极星,而现在却只能看到0等的织女星了!

二是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明亮的夜天光背景还会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观测天体的信噪比将降低为原来的40%,信噪比的显著下降对于天文科研观测的影响是致命的,导致其无法观测研究较暗的天体,好像得了白内障!

当然,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不仅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也与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有关。例如在地球的高海拔地区(如西藏或南极内陆),空气非常稀薄且清澈,因此其对光的散射能力也自然很低,所以在那里甚至可以用一根手指就将太阳光完全遮挡。

(摘编自《为什么星星消失不见?》)

材料二:

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是世界上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夜空静谧璀璨,银河与大团星座清晰可见。“游人在这里可以看到只有在南半球才能观测到的南十字星,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流星划过夜空,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沿着特卡波湖畔漫步,不仅可以尽赏纯美夜空,也可以去约翰山领略新西兰独有的高地景色,这是独一无二的顶尖旅行体验。然而,在全球许多国家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照明、射灯、过度安装的路灯以及车灯等等光污染源头使得“抬头仰望星空”变得难上加难。

有关专家认为,光污染对地球健康的威胁与臭氧层空洞一样严重,给人类、动物与自然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容易引发肥胖、睡眠失调、抑郁焦虑、糖尿病和乳腺癌等疾病;极度浪费能源,因为超过50%室外光是多余的;剥夺了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星空遗产,曾经的古人可以尽情欣赏夜空,激发科学、宗教与文学的创作灵感,而如今全球有数以亿计的孩童都无法感受到璀璨银河的惊艳。

目前,人类接触到的人造光数量正在以人口增长率两倍的速度增长。万物的饮食、睡眠和繁殖模式都是由昼夜更替的节律所引导的,而人造光可以改变这种节律,从而影响食物和水的摄入以及生物的行为。澳大利亚的多项研究表明,人工照明会使试图出海的濒危海龟失去方向感,会阻碍小丑鱼的孵化,减少高山侏儒负鼠的猎物供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长、花期和资源分布等。

(摘编自《光污染危机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形成了夜天光背景,它的亮度取决于光照的强度。
B.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会使夜天光背景增亮,进而带来观测天体的反差和信噪比降低等影响,形成光污染。
C.光污染对人类来说既不健康,也不经济,降低人类审美能力,甚至还会影响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D.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可能使我们在天文观测时“看不见”,而观测天体信噪比降低则可能让我们“看不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观测天体的反差高一些时,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更暗一些,这意味着将有更少的星星进入我们的视野范围。
B.地球大气中的尘埃颗粒物会影响观星,在PM2.5严重超标的城市,将难得看到美丽星空,其他天文观测也将受到影响。
C.欣赏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星空自然保护区”的璀璨星空,有利于唤起人们心中的浪漫情愫,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
D.人造光的使用虽然会改变昼夜更替的自然节律,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繁衍,但使用人造光人类也可以做到趋利避害。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诗句中包含观星不利因素的是(     
A.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B.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C.夜晴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D.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有效治理光污染、保护纯美星空。
2021-12-04更新 | 1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

关于共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

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孙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孙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种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简言之,鲁滨孙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这是共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代表性。

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写的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万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共性应有的深度,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深刻性,表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人物,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

(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

材料二:

文学典型,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景物等。文学典型的核心是典型人物。能否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成为艺术成就高低的主要标志。典型人物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红楼梦》中贾宝玉有着封建社会贵族公子的许多陋习,如养尊处优、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爱与女孩子厮混等,这就是所谓典型人物的共性。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这就使他从贵族纨绔子弟中脱颖而出,人物个性突出,闪耀着封建叛逆者的光彩。贾宝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他,这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典型形象的力量。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

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要求作家、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性格人物中的细微差别。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与探春的性格就比较相近,都属于泼辣干练型的,但王熙凤更加阴险、狠毒、口蜜腹剑,更虚伪。而探春就显得更为单纯,好胜心较强。这就从比较差别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我们只有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才能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人物形象融入其所处的社会中,使自身的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从而逐步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

(摘编自孔德馨《浅析文艺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
B.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要创造典型人物,作家就应抓住特征,突出其共性中的个性。
C.文学典型与典型人物的含义不同,文学典型的范围大于典型人物,但其核心仍然是典型人物。
D.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并不一致,他认为典型形象是“类的样本”,但他笔下的典型形象却旨在反映社会本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滨孙、堂吉诃德、王熙凤、《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都是文学历史长廊中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B.“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典型形象反映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这样的“共性”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C.文学作品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因为在生活中常见而熟悉,却因为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
D.《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它塑造了诸多个性独特又复杂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本质与衰败趋势。
3.材料二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就根本成不了典型……而我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的人们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
B.别林斯基说:“即使在描写挑水人的时候,也不要只描写某一个挑水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
C.金圣叹评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评论对方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说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围绕典型形象进行论述,既有相同观点,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