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9 题号:179867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

(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人民论坛》202125日)

材料二: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岸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人民论坛》2021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
B.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C.“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D.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
B.材料二首段从下定义入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
C.材料二第一段引入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
4.某网站邀请你对新注册的短视频博主进行“短视频拍摄如何加强与网民的深度互动”的网络培训,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5.日前,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更具有中国的特点。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除此之外,还必须实现相关社会性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些国家曾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腐败严重,加上政策严重失误,不少国家停留在或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国家成功了,韩国是个典型的案例。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近70年的努力,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币大幅贬值,经济萧条。一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严苛条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韩国从危机中走出来了,成为发达国家。创新对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极为重要。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技术创新。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是基本路径。我们不可能停留在低端产业,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经济竞争力。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都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试图用传统产业的模式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现代化一定会改变全球格局,会对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总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新驱动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期乃至未来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吴晓求《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10月31日,第三届香蜜湖论坛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自贸区发展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并对深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很多研究说深圳‘空心’了,其实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教授唐杰针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报告,深圳最近三年的专利技术在增长吗?在国内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深圳创新离不开制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制造业向高端攀升。

唐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

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科研对象、过程和扩散等越来越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推动了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结合往往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唐杰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猛也提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为主、创新驱动的质量型转变。

针对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深圳市应加快开启新一轮全方位基础性改革,着眼解决深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目前深圳技术进步的阶段性特征,克服‘投资恐惧症’。李猛说。

大湾区内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整体呈现高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互联网化的趋势。我们建议,科学倡导产业融合发展,不要继续盲目追求要素推动型的旧式产业融合发展逻辑,需要重视产业深度协调发展、深度融合。会上,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彭芳梅表示。

针对制度创新,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科技资源丰富,具备战略新兴经济发展的承载和支撑条件,建议以新兴产业与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点,进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也让深圳跃升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在总结讲话时表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摘编自李申《把深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样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
B.只要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我们就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低端产业,技术总会进步,也必将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C.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对新的世界格局会带来改变,也必然会给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命运,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韩国成为发达国家的例子说明,面对必然要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多方面的创新成为必然。
B.材料一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材料二中唐杰与李猛两位专家都就深圳未来创新驱动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
D.材料二中与会的多位专家和学者都在演讲中强调,技术创新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3.下列材料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是(     
A.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四五年的政策支持推动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展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B.中国加速推进空间科技创新,在航天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航天成果,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作出重要贡献。
C.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做到平均分配,使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D.站在新起点,滨海新区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城市第一定位,把试点变成亮点,把先行变成先成,奋力打造高水平的“滨城”样板。
4.对“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中国式现代化应怎样继续推进?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3-22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

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路英勇《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

材料二:

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如果将这些量化为经济计量也同样是一次大投入。但这种投入无疑是值得的。它一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精品,同时也是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降低了在复制、生产、传播和衍生开发等后续价值延伸增值过程中的成本,这种产业链越长,优质原创文学作品无形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就越充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就越强。

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充分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坚持以强原创为基石。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比如明确规定中外文学名著单位的专业出版资质与门槛,对校勘者、译者和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的相关资质与能力进行基本审核等。

(摘编自潘凯雄《强原创: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永恒的主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文学出版要推出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
B.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文学出版要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
C.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D.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和传播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说都是值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题策划上,为了丰富选题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应使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与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地位相当。
B.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文学IP经营的经济效益能实现最大化,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等。
C.文学出版如果一味重视市场需求和故事情节,忽视社会效益,就有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
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一些优质原创文学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禺从1930年起几经揣摩构思,又用半年的时间全心写作,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雷雨》。
B.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子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C.1942年在重庆,仅用时十天,郭沫若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刷《屈原》的创作。
D.从1975年开始构思、准备,直到1988年5月,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4.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文学精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请从作家、出版企业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文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2022-08-27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 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 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庭是除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的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所以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B.美国人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特性,以及人少地多的特性,导致了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C.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如果实施得当,能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D.在合村并居的过程中,建造高楼等城市化景观固然能让农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但是会丢弃乡土文化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下大多的农民聚村而居,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B.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有利于合作起来利用水利、进行农业生产、保卫安全。
C.祠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如果简单拆除,可能会割裂孝亲敬祖的传统。
D.合村并居时,既要关注其“钱值”和“颜值”,又要尽可能地保护乡土文脉。
3.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论述了“合村并居”的目的、正确做法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乡土中国》的内容,论证乡村存在的重要作用。
C.“360万”“270万”等数字,有力论证了当前大量村庄消失的危害。
D.“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比喻,辛辣讽刺了照搬外国风格的后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合村并居的同时,如何保护乡土文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2-16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