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杨万里(1127-120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1 题号:1801545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2.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

杨万里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注】①省干:宋代总领所属下监当官别称。②黄陈、陶谢:黄庭坚、陈师道,陶渊明、谢灵运。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陆游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题材类似,属于“题跋诗”,都是作者对某人诗作进行优劣点评。
B.杨诗并非故意唐突“黄陈陶谢”等前贤,而是旨在表明自己的创作主张。
C.陆诗批评“欲镂虚空”的“痴人”,指出“法不孤生”的道理古今相同。
D.陆诗所说“妙处”,既是对萧秀才赞美,也是陆游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杨万里、陆游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2024-01-15更新 | 44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

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缲:同“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
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
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
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2023-03-06更新 | 41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后梁〕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2.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2022-01-18更新 | 4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