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5 题号:180436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父风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

家风一词最初使用是在西晋时期。庾信《哀江南赋序》中说,时人潘岳作《家风诗》,被誉为始述家风。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是家文化的表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优秀家风蕴含着我们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既有礼贤下士、为政以德的君王帝后家风,教家立范、勤政公廉的名门显宦家风,士魂商才、仁心义路的商界翘楚家风;也有淳风厚俗、仁德范世的义门世家家风,以身示范、睦族善邻的庶族百姓家风;还有救亡图存、济世经邦的志士英烈家风,投身革命、家国天下的老一辈革命家家风。这些优秀家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融入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轨物范世的可贵镜鉴。

家风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突出表征,重视门声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少传统家训作者都强调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司马光家训中要求为家长者谨守礼法”“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历史上的司马家族是世代贵胄,却一直恪守世以清白相承的朴素家风,勤俭持家。司马光在家训《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一定要吸取同时代人因不良家风致家族破落的教训,而且要用这篇家训去训诫子孙,永远传承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清白家风。陆游《放翁家训》中要子孙继承祖先宦学相承、清白俭约、注重节操的家风。清朝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诲其弟,要遵守祖先教诲以绍家风,反复告诫子孙汝曹切勿坠家风

(摘编自陈延斌《培塑新时代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民族才有希望。弘扬优良家风,要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落脚到公民道德建设上,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主题。我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具体到每个家庭,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追本溯源,都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为立身之本,将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勤奋好学作为基本美德的,经过代代传承,形成各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家风。这些经由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家庭美德,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领导干部的家风,对党风政风社风影响重大。一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是以千千万万领导干部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引领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

弘扬良好家风,领导干部要从红色家风中汲取营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家训家风传承和百年红色革命精神,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弘扬优良家风,要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为遵循,把传统家风、家教、家训、家规、家书的文化传承,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汇聚亿万家庭的力量,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摘编自王杰《弘扬优良家风,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这一文化现象早在西晋时期即已形成,在传世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
B.中华民族的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能对当下的国人提供一定的借鉴。
C.中华民族自古重视门声家风,较多的传统家训都强调要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家风文化是家文化的突出表征。
D.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很重视,因为领导干部的优良家风能够引领社会风气,也与党风政风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训俭示康》强调要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这一点与《放翁家训》看法一致。
C.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党必须重视家风建设,并着重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D.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
3.下列选项,和材料中“家风”无关的一项是(     
A.《礼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B.司马光《居家杂仪》:“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C.袁采《世范》:“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
D.赵鼎《家训笔录》:“同族义居,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长子颜思鲁学问渊博,次子颜愍楚清贫自守,三子颜游秦被百姓赞为“爱人如赤子”。颜思鲁长子颜师古,博览群书,尤精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颜师古之弟颜相时,被誉为诤臣。颜之推五世孙颜杲卿,忠义刚直,联合堂弟颜真卿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被“节解”惨死;颜真卿节操忠烈,事亲孝顺恭敬,为官刚直清廉。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双减:认知更新、制度创新与改革行动

朱益明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彰显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与力度,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与影响,在于双减直面了当下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困境,是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直接表达。

实行双减要建立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双减任务,推进双减需要和谐与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要注重建立政府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之间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而不只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更不是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与迎合,而应是互动政策对策相互促进的教育实践创新运动。

首先,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双减综合治理的关键性问题。从学业”“负担”“压力”“教育发展等关键词入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界定学业负担(或者压力)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在实践上,学业负担有哪些表现,不合理之处又有哪些,进而深入研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很显然,学业负担(压力)不只是涉及学科数量、教学课时、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等因子,还涉及教育、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涉及到学生个体对于学校(教育)与学习的态度与感受、家长对于学生教育与学习期望与行动以及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等多方面,总之,理论上梳理出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的相关因素及其逻辑关系非常必要。

其次,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实施双减综合治理。将双减综合治理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理念、原则、目标等挂起钩来,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相联系,尤其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在六个方面下功书夫要求相联系,以学生在教育与学习中是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为依据。很显然,实施双减要逐步进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要将《双减意见》逐步转变为双减的法律法规,使教育与培训步入教育现代化体系。

第三,科学建构双减综合治理机制。双减要有整体把握与布局,更要有各地因地制宜的行动对策。双减要有多维指标、多元方法、多个对象和多方参与,有系统性的数量与证据为依据,而不是简单的个案或者只是主观感受。双减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双减必须有系统思维,这就是:在治理执行上,要考虑多方协同参与,整合教育内外力量,关注学校内外的区别与关联,实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共振;在治理方式上,实现管理、督导、指导、引导等多样化整合,将双减综合治理发展成为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治理领域上,全方位关注学生学习参与表现,包括学校、社会、家庭、校外培训机构、在线平台等,关注与学业负担相关的社会舆情、家长观念与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与在线培训机构等情况。

最后,精准实施双减综合治理意味着对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进行合理的规制与管控。即,有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如检查、督导与指导等,还有科学化的预警机制,如运用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即时获取义务教育学业负担的变化及其特点,及时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广大学校、教育专业机构等提供基于数据的信息。精确还意味着要对区域、城乡、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学业负担予以区分,对于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情况予以细化识别,对不同的学生予以个别了解与分析等。双减综合治理需要有科学的前瞻分析与即时的信息预报,需要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大范围的学业负担监测与预警体系,关注学校与教育改革发展对学生学业负担影响的变化(政策变化和实践变化)并及时发出教育专业声音(权威信息),关注外部环境尤其是家长与社会舆情并及时把控(包括积极回应和科学引领),最终形成双减综合治理合力。

(原文摘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是“双减”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B.只要从理论上梳理出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的因素和关系,就能解决“双减”综合治理的关键性问题。
C.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实施“双减”综合治理,就意味着要将“双减”纳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
D.“双减”就意味着要加强对校外辅导机构的监管,通过制定严格准入制度等措施规范其办学行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双减”需要建立和谐与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实践创新运动。
B.科学“双减”必须有系统思维,指的就是在治理执行上实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共振。
C.“双减”有待于进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强化其综合治理。
D.精准实施“双减”综合治理,需要关注运行机制、技术手段等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外部环境。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双减”直面当下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困境,所以说它是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直接表达。
B.要从理论研究、法律法规、科学机制、规制管控等多方面为“双减”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
C.“双减”需要科学分析、即时预报,需要关注外部环境,最终形成“双减”综合治理合力。
D.实行“双减”要建立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需建立和谐与多元、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5.有人认为“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流于形式,很难管控,并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023-01-25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擦亮红色文化的底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将红色基因传下去,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过去,我们创作了一大批红色文艺经典,它们成为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现代社会语境与传统红色故事的相关性减弱,大众审美日趋多样化,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这些都对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红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即便是颇具英雄主义气质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也或明或暗地埋着不少情感线索,比如,刚接触不久,少剑波就对女卫生员小白鸽暗生情愫。这些情感元素,不仅能增强红色故事的感染力,也起着推动叙事、塑造人物、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以及英模人物。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伟正”“高大全,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序化的怪圈,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

因此,在红色题材创作中,创作者应注重情感元素的开掘。虽然很多红色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们的情感诉求和情感经验总是相通的,通过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事更具张力,让人物更加丰满,让整个红色叙事更加逻辑自洽、令人信服,让严肃厚重的历史和抽象的价值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内心。

要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创作者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主动用红色文化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另外,作品的情感温度来源于沸腾的生活,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小故事,往往最能鼓舞人,最能打动人。所以,创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观察生活细节,吃透生活底蕴,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先驱、英模人物生活战斗的场景,以广闻的历史视野开展文化想象,能够唤起受众栖居于无意识母体中的民族忧患意识,进而筑牢革命历史记忆。因此,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审美标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为一个时代审美标准的建立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密不可分。因此,要想用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必须让作品的内容、形式、细节等符合现代审美。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构建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特有文化体系和精神样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代表着时代进步湖流和发展要求,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深厚坚实基础,才铸就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和强大张力。红色文化饱含着中国伟大革命事业底色由革命烈士鲜血铺就的深刻寓意,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积蓄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澎湃伟力,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持续迸发出强大力量。

(选自《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层出不穷,这些对红色题材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B.红色,代表着血、火和革命,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所以传承红色文化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C.创作者需要培养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才能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
D.我们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同时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在新时代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这样才能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
B.中国文化因含有红色基因而具有独特魅力。传播红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C.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D.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也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青果巷二期创设青果芸台书舍,取恽寿平、唐顺之、刘国钧、瞿秋白、刘师勇、周有光六位名人及其所对应的书画、马鹿、纺织、书信、羽箭、拼音作为空间元素,打造文化活动空间。
B.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和几十年前不同体裁的《江姐》相比,更加真实细腻,格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原创短视频《真理的味道》,从小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通寻真理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D.《觉醒年代》将历史人物与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等,置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进行展示,并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选择性必修中课文《党费》作为红色作品,“情感的温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5.在论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问题时,两则材料各有侧重?试简要概括。
2023-06-29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出现之初,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媒与科技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预言了“the Daily Me”(我的日报)——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报纸的出现。在the Daily Me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他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对于社会普通公众中的某些人而言,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也是风险,有时会给商业和民主带来不幸的结果。

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开篇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桑斯坦解释说,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舒适的代价。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魇。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与“信息茧房”相关的常见讨论中,最常被指责的对象,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大热的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最大的卖点,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许多以推荐算法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都凭着这一优势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然而,事物总有两面,这种“量身定做”常常会令人怀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

由于这些质疑,与“信息茧房”的形象正好相符,于是,许多人都认为“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然而,结合“信息茧房”的原始定义,我们却不难发现,这口“大锅”并不能轻率甩给算法。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当时连互联网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荐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为的不是警告互联网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因为久而久之这种看似“舒适”的选择,很可能将个体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算法的影响,而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对问题本质的误读,也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

对于推荐算法,曾经有人总结道:“算法没有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既对也不对。之所以说它对,是因为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逻辑组成的代码,它既不会主动思考,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然而,之所以说它不对,是因为算法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很可能在算法的运作过程中受到算法的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作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

(摘编自杨鑫宇《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信息茧房”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认知陷阱。既然是陷阱,便必然有诱饵、有伪装;而不可能直接以其险恶的真实面貌示人。在“信息茧房”这种陷阱里,起到“诱饵”作用的,便是唯有身处“信息茧房”之内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的观点与表达得到他人的认同,不过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做到“一呼百应”的人注定凤毛麟角。“信息茧房”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的信息来源完全被与其观点相近的媒体或个人“包围”时,他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在这个看似众声喧哗。其实无异于“回音场”的环境里得到精准的呼应。

这种人人都能“一呼百应”的快感,是各种不同立场每天都在激烈对撞的真实舆论场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虽然在理智上不难理解“信息杂食”的重要性,但要直面那些和自己的立场全然对立的观点与事实,确实需要拿出一点勇气。离开“信息茧房”的好处,当事人的心里未必不清楚,但是,就像自然界里刚刚学会飞翔的雏鹰离巢时的样子一样,又有多少人能对安全、安逸的环境全无眷恋呢?

如果说“信息茧房”给人提供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陷阱的“诱饵”的话,那么这个陷阱自然也要有相应的“伪装”。对一般人而言,“信息茧房”最有力的伪装,就是“独立思考”这一社会迷思。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会在各种各样的人口中听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把“独立思考”理解成不随波逐流,对问题有自己的判断,那么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实之中,却有不少人扭曲了“独立思考”的内涵,将其曲解为“完全不受(和自己主观意见不同的)外部信息影响”,以至于许多人不仅盲目拒斥自己不愿相信的信息屏蔽不同观点,还言之凿凿地自称善于“独立思考”,甚至引以为豪。这也是许多人身处“信息茧房”之中而不自知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鑫宇《识破信息陷阱的诱饵与伪装——“信息茧房”系列谈之三》)

1.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A.因为班主任工作的需要,某老师订阅了《班主任》《教师博览》《中小学班主任》等杂志。
B.苏明是宠物爱好者和关注者,最近百度新闻每天都为他推荐有关宠物的图片视频和新闻。
C.为了命制考试题目,命题老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关于“信息茧房”的资料文献进行研读。
D.抗战胜利日,刘文同学为班上出了一期关于长沙四次会战、衡阳会战和常德会战的手抄报。
2.下列不属于人们落入“信息茧房”陷阱的原因的一项是(     
A.在信息茧房中,个人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这样茧房就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梦魇。
B.“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自己的习惯与偏好,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
C.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信息茧房能给人们带来认同感,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D.有人将盲目拒斥自己不愿相信的信息、屏蔽不同的观点当成不受外界影响、善于独立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来看“信息茧房”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可能给社会普通公众带来机会,也可能给商业或民主带来不幸。
B.推荐算法会使用户看到的信息越来越极端单一,会屏蔽与用户认知相异的信息,所以我们应当拒绝推荐算法。
C.设计推荐算法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程序设计员,他们的价值观会在算法的运作过程中被放大从而影响受众。
D.不同于每天都有不同观点激烈冲突的真实舆论场,信息茧房能让人们从观点相近的媒体或个人那里获得快感。
4.请结合材料分析,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
2023-02-21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