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180768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夷陵令,稍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梅尧臣游”的“游”字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的“游”字含义相同。
B.文中的“贬”“徙”“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分别指贬职、迁职、进职等。
C.中外,文中指朝廷和地方;现在则用来指我们国家和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
D.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号都是他人所起的,文中就是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对他的教育,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后来,欧阳修中了进士,走向仕途。他和尹洙、梅尧臣三人讨论世事,唱和诗歌,亦师亦友。
B.范仲淹被贬,大多数朝廷官员上奏折解救范仲淹,但是高若讷认为他应当被贬;欧阳修写信责备高若讷,高若讷就将信交给皇帝,导致欧阳修被贬。
C.欧阳修性情耿直,皇帝欣赏他,当面赐给他五品服。后来保州兵乱,朝廷任命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临别前,皇帝让他畅所欲言。
D.朝中的奸邪之徒忌恨欧阳修,便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一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被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后来又遭到宦官的怨恨与陷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为什么“邪党益忌修”?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宋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B.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D.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本义是帽子,古人二十岁戴冠,行冠礼表示成人,冠就成了古人成年的代称。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由孔子修订。
C.殿试,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试。
D.禁军,北宋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分隶三衙,防守京师或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喜读《庄子》,文章出众。欧阳修想要改变当时支离诡异的文风,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万分,把他擢为第一,并在梅圣俞面前推崇他。
C.苏轼恪尽职守,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有险情,苏轼与城中百姓共同抗洪,并说服卒长带领禁军筑堤,终于保全了徐州。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根据本文中苏轼的读书经历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说你对苏轼的思想的认识。
2020-12-15更新 | 2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2.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017-03-14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汉超,云州云中人。始事邺帅范延光,不为所知。又事郓帅高行周,亦不见亲信。会周世宗镇澶渊,汉超遂委质焉。即位,补殿前指挥使,三迁殿前都虞侯。宋初,改散指挥都指挥使,领绵州刺史,寻迁关南兵马都监。汉超在关南,人有讼汉超强取其女为妾及贷而不偿者,太祖召而问之曰:汝女可适何人?曰:农家也。又问:汉超未至关南,契丹如何?曰:岁苦侵暴。曰:今复尔耶?曰:否。太祖曰:汉超,朕之贵臣也,为其妾不犹愈于农妇乎?使汉超不守关南,尚能保汝家之所有乎?责而遣之。密使谕汉超曰:亟还其女并所贷,朕姑贳汝,勿复为也。不足于用,何不以告朕耶?汉超感泣誓以死报在郡十七年政平讼理吏民爱之诣阙求立碑颂德太祖诏率更令徐铉撰文赐之霸州监军马仁瑀尝兄事汉超,多自肆,擅发麾下卒入辽境,由是二将交恶。太祖遣中使赐汉超、仁瑀金帛,令和解之。太平兴国二年八月,卒于屯所。太宗甚悼惜,太尉、忠武军节度,中使护葬。汉超善抚士卒,与之同甘苦,死之日,军中皆流涕。子守恩。少骁果善战,有父风。开宝二年,太祖亲征太原,汉超为北面行营都监,守恩从父军中。会契丹遣兵援河东,守恩领牙兵数千骑战败之。斩首三千级,获战马、器甲甚众,擒首领二十七人。随汉超见于行在,赐戎服金带、器币、缗钱,太祖谓左右曰:此稚子能若是,他日将帅才也。汉超卒,擢为骁猛军校。与转运使陈纬部刍粮过瀚海,为贼所邀,守恩及子广文助教象之皆没。真宗闻之震悼,特赐守恩洪州观察使。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超感/泣誓以死报/在郡十七年/政平讼理/吏民爱之/诣阙求立碑颂德/太祖诏率更令徐铉撰文赐之/
B.汉超感泣/誓以死报/在郡十七年/政平讼理/吏民爱之/诣阙求立碑颂德/太祖诏率更令徐铉撰文赐之/
C.汉超感泣/誓以死报/在郡十七年/政平讼理/吏民爱之/诣阙求立碑/颂德太祖/诏率更令徐铉撰文赐之/
D.汉超感泣/誓以死报/在郡十七年/政平讼/理吏民爱之/诣阙求立碑颂德/太祖诏率更令徐铉撰文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是官名,汉武帝时设置,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后经演变而成为州、郡的长官。
B.太祖即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是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
C.开宝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此后形成制度。
D.赠在文中是赠官的意思,朝廷为已死官员及其后代追封官爵,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汉超初入仕途时期,未获赏识。他曾事奉范延光但不被了解;又事奉高行周,也没有被亲近信任;后来委身事奉了周世宗。
B.李汉超深受太祖赏识,犯错不纠。在关南任职期间,有人状告他强娶自己的女儿为妾,太祖斥责了告状之人,并没有惩罚他。
C.李汉超善于安抚军心,深受爱戴。他平日善于体恤士卒,能和他们同甘共苦,他死的那一天,军中的人都痛哭流涕,哀伤不已。
D.李守恩骁勇果敢善战,有父风范。他做齐州牙职时,跟从父亲征讨太原,作战获胜,缴获甚丰,得到太祖赏赐,获封骁猛军校。
2021-11-10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