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二上期末(统考)-新高考1卷考区-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3-05-28 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勤,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余人,杀士卒三千余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镶,捐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余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余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带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军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率军再次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结果被张巡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尹子奇在增兵后加紧围困睢阳,张巡夜晚运用骚扰战术,使敌军整夜戒备,白天运用突袭战术,打得敌军阵脚大乱。
D.尹子奇使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器具攻城,张巡将其逐一破解,但在这场对垒战中,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多次以少胜多,除善用谋略外,其制胜原因还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濛,字子蒙,湖州归安人。以祖荫补将仕郎,累官至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张子华以赃败,朝廷命濛往鞫之,濛正其罪。又言秦熺、郑时中受子华赂,计直数千缗。还朝,除大理寺正。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久不决,命濛治之。濛察其最可疑者留于狱,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黄州通判奏亲擒盗五十余人,上命濛穷竟,既至,咸以冤告。濛命囚去桎梏,引通判至庭,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远近时日悉皆抵牾,折之,语塞。濛具正犯数人奏上,余释之。上谕辅臣曰:莫濛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除户部员外郎。朝廷遣濛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上语之曰:得此可助经费,归日以版曹处卿。濛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言者论其丈量失实,责监饶州景德镇。起知光化军。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时饷馈急,除淮南转运判官,濛迁延不之任,右司谏梁仲敏劾其慢命,竟罢官。宣谕使汪澈为言于上,复旧职,召见,上谕曰: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濛谢曰:职尔,不敢避怨。上曰:使任责者人人如卿,天下何事不成。未几,召除户部左曹郎中,出知扬州。陛辞,上以城圮,命濛增筑。濛至州,规度城堙,县重赏激劝,阅数月告成。除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权知临安府。未几,假工部尚书使金贺正旦。金庭锡宴,濛以本朝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遣人趣赴,濛坚执不从,竟不能夺。使还,除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以言者罢。起知鄂州。卒于官,年六十一,赠正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莫濛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B.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C.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D.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荫,祖先荫封,后世子孙因先代官爵而受封赏。莫濛就是凭借祖荫考中将仕郎。
B.版曹,宋代户部别称,从上文“措置芦场”可知它是掌管田地、财经的重要机关。
C.陛辞,指朝官离京外任,上殿辞别皇帝,也可以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取前者之意。
D.正旦,即元旦,每年正月初一,又可称为岁首。旦,本义为天亮,也指农历初一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濛在审理张子华贪污一案时,不仅将张子华依法治罪,还查明了秦熺、郑时中受贿的事实,他也因此得以升迁。
B.黄州通判上奏捕捉五十多名盗贼,莫濛彻查发现可疑之处,只将正犯上报朝廷,释放其余的人,避免了滥罚无辜。
C.朝廷派遣莫濛筹措办理沙田芦场,任务艰巨,莫濛为尽职责,多方搜求,招来一些怨恨,后来还为此被责罚贬官。
D.莫濛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判官时,因迟迟不赴任被谏官弹劾,皇帝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希望官员都能像他一样尽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
(2)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远近时日悉皆抵牾,折之,语塞。
9.莫濛出使金国拒不赴宴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①菹[jù]:多水草的沼泽地带。②诐[bì]:不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与后文提到的《诗》《春秋》同属“五经”。
B.周公,辅佐周武王,曾诛杀纣王,平定叛乱,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宁。“周公吐哺”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C.《春秋》,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D.恣,在本文“诸侯放恣”中是“放纵”的意思,与《将进酒》中“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恣”语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天下大势是太平与动荡交替,以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平定灾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例,而写此文时国家正处于乱世之中。
B.尧舜为代表的的圣主薨逝后,取而代之的是暴君,他们生活奢靡,还坏屋毁田,破坏生态,引来猛兽栖居,甚至率领猛兽以人为食。
C.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混乱,不尊礼法,孔子呼吁人们遵循周礼,拨乱反正,但这本来是君主的责任,孔子也因此遭人诋毁。
D.公都子认为孟子热衷辩论,而孟子梳理历史、结合现实来反驳公都子:善辩并非本意,是与孔子一样肩负端正人心的使命而为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14.根据孟子所言,乱世之中盛行的两种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孟子对此如何看待?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B.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C.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D.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在这里指李世民的秦王府。
B.百司,指大臣,是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司”一词,也泛指官吏。
C.格物,文中指纠正人的行为,与儒家经典中常说的“格物致知”的“格物”意思相同。
D.致仕,指官员离职退休,古代官员一般七十岁须致仕,如有疾患也可提前。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受到李世民的厚待,视之为知己,下定决心为李世民夺取帝位而竭尽心力。
B.房玄龄重视招揽人才,每次平定贼寇,他都第一时间收罗谋臣猛将,以备李世民之用。
C.房玄龄因深受李世民礼重,被隐太子等人诬陷,遭到排斥,但李世民对他信任如故。
D.房玄龄为相十五年,非常辛苦,他多次上表辞职休养,不被允许,可见其深受倚重。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苏武传》)
19.结合文本,概括房玄龄被称为“良相”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礉破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或曾祖父辈。
C.“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孔子适周”中的“适”字是“前往,到某地去”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的意思不一样。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崇尚谦虚不张扬的德性。就像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愚钝。
B.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一致。
C.老子推崇“道”的思想学说。“道”就是一种虚无,是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司马迁认为他的著作措辞微妙不易理解。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也贬斥老子学说。司马迁对这种儒道对立的现象非常感叹。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②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4.选文中关于老子是何人有哪几种说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B.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C.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D.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2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B.故人以利其身            贼:偷盗。
C.以人自利也             亏:使……亏损。
D.罪益                       厚:深重。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B.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29.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夷简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稍迁大理寺丞。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大内火,百官晨朝,而宫门不开。辅臣请对,帝御拱辰门,百官拜楼下,夷简独不拜。帝使人问其故,曰:“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帝举帘见之,乃拜。诏以为修大内使。内成,进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辞仆射,乃兼吏部尚书。初,荆王子养禁中,既长,夷简请出之。太后欲留使从帝诵读,夷简曰:“上富春秋,所亲非儒学之臣,恐无益圣德。”即日命还邸中。太后崩,帝始亲政事,夷简手疏陈八事,曰: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其劝帝语甚切。仁宗久病废朝。一日疾差,思见执政,坐便殿,急召二府。吕许公闻命,移刻方赴,同列赞公速行,公缓步自如。既见,上曰:“久病方平,喜与公等相见何迟迟其来?”公从容奏曰:“陛下不豫,中外颇忧。一旦急召近臣,臣等若奔驰以进,恐人惊动。”上以为得辅臣体。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其后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师出数败;契丹乘之,遣使求关南地。颇赖夷简计画,选一时名臣报使契丹、经略西夏,二边以宁。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始,王旦奇夷简谓王曾曰:“君其善交之。”卒与曾并相。后曾家请御篆墓碑,帝因惨然思夷简,书“怀忠之碑”四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有删改)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B.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C.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D.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真宗,北宋皇帝赵恒的庙号。中国帝王驾崩后都取有庙号,如“汉武帝”即为西汉刘彻的庙号。
B.春秋,指年龄“富春秋”即年华正盛。其与《苏武传》中“陛下春秋高”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C.同列,即同一班列的,地位相当的。其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的“同列”同义。
D.配食,即附祭,配享。文中指夷简受赏袝祀于帝王宗庙。配享太庙是古代臣子很高的一项荣耀。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开始荆王子在皇宫中生活,吕夷简却建议让他离开皇宫,这与太后的想法出现了矛盾。吕夷简以侍读之人应为儒士作借口陈述了理由,最终王子还是离开了皇宫。
B.宋仁宗有一次病愈后召见有关官员。吕夷简奉旨入宫却没有立刻动身,路上又故意缓步而行。皇帝不解,他从稳定政局和人心的角度解释了原因,受到宋仁宗赞赏。
C.宋仁宗登基后的多年间,天下太平,吕夷简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他推选人才回复契丹治理西夏收效甚好。尽管如此,他也曾经多次被诋毁,甚至被皇帝所斥受贬。
D.吕夷简为臣、为官可谓鞠躬尽瘁而又能屈能伸、舒卷自如,在当世即被称为名相。他去世后,王曾家族请求皇帝为之题写墓碑,皇帝凄然动情,亲题了“怀忠之碑”。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旦奇夷简,谓王曾曰:“君其善交之。”卒与曾并相。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34.大内失火后,君临拱辰门,吕夷简必须见到皇上真容才肯下拜。这彰显出他什么品质?请分析。
2023-03-04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2月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罐,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苏武传》)

文本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有肥肉,厕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腐,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庸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3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意思是辜负,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相同。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皇宫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率,意思是全部、全都,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率”不同。
D.戒秋,是华夏部落对西北方向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须明察天下动乱的根源,而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以至于互相损害。
B.在李陵看来,苏武的母亲被关押,而皇帝又年事已高,法令无常,苏武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得到善待,因此没有必要为汉朝守节。
C.从文本三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杨朱、墨翟的言论影响很大,孟子感到担忧,竭力捍卫圣人的学说,使胡言乱语的人不敢兴风作浪。
D.墨子和孟子根据各自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以期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39.墨子、苏武、孟子在君臣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观点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宗至汴州,令崇韬权行中书事,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崇韬奏请出内库之财以助,庄宗沉吟有靳惜之意。是时天下已定,寇仇外息,庄宗渐务华侈,以逞己欲。洛阳大内宏敞,宫宇深邃,宦官阿意顺旨,以希恩宠。景进、王允平等于诸道采择宫人,不择良贱,内之宫掖。三年夏,雨,河大水,坏天津桥。是时酷暑尤甚。庄宗常择高楼避暑,皆不称旨。庄宗曰:“余富有天下,岂不能办一楼!”即令宫苑使经营之,犹虑崇韬有所谏止,使谓崇韬曰:“今年恶热,朕顷在河上,五六月中,与贼对垒,行宫卑湿,介马战贼,恒若清凉。今晏然深宫,不耐暑毒,何也?”崇韬奏:“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海暑,不介圣怀。今寇既平,中原无事,纵耳目之玩,不忧战阵,虽层台百尺,广殿九筵,未能忘热于令日也。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王允平等竟加营造,崇韬复奏曰:“内中营造,日有縻费,属当灾馑,且乞权停。”不听。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第九》)

文本二:

四月丁丑朔,帝内殿食次,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自本营率所部抽戈露刃,至兴教门大呼,与黄甲两军引弓射兴教门。帝闻其变,自宫中率诸王近卫御之,逐乱兵出门。既而焚兴教门缘城而入,登宫墙讙噪,帝御亲军格斗,杀乱兵数百。俄而帝为流矢所中,亭午,崩于绛霄殿之庑下,时年四十三。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一年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八》)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B.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C.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D.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庙号,庙号为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B.天下,泛指国土,与《兼爱》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天下”相同。
C.九筵,指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文中以此形容殿堂广阔。
D.丁丑,丁为十天干之一,丑为十二地支之一,文中用“丁丑”来纪日。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到汴州后,让郭崇韬暂时代理中书事,郭崇韬奏请拿内库财物缓解公府困境,庄宗却有吝惜之意。
B.庄宗平定天下后,追求享乐,王允平、景进便投其所好,到各地大肆挑选宫女,纳入内宫,以求恩宠。
C.庄宗因深宫暑热难耐,想要另建高楼避暑,郭崇韬谏言劝止庄宗不为所动,仍然派宫苑使料理此事。
D.庄宗在郭从谦发动的兵乱之中,虽带领亲军格斗平乱,且杀死乱军数百人,但被飞箭射中,最终身死。
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
(2)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
4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庄宗能使“国祚中兴”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4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与孔子并称“孔孟”。
B.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这里的“忍”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是“狠心”的意思。
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一般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党”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以五百家为一党。
D.“泉之始达”的“达”是“流通”,文中指泉水涌出。这里的“达”与“达则兼济天下”的“达”意思相同。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为下文阐释“推行仁政则天下大治”的观点做了铺垫。
B.文本一以人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会产生恐惧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C.文本一从天赋的“四心”论推导出天赋“四端”说,把“四端”再扩充,就推导出“保四海”的仁政。
D.两则文本都提到了“不忍”,也就是人性本善的观点;前者以逻辑推理为主,后者以形象刻画为主。
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9.《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文本一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是时,乌孙公主上书:匈奴发骑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乌孙王昆弥皆遣使,因惠进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于是汉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兵将三万九千余,得马、牛、羊无数,乌孙皆自取获。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绶节。惠还,自以当诛。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大将军霍光惠以便宜从事。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发龟兹西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谢曰:乃我先王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选自《汉书•常惠传》)

文本二: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50.对文中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发骑车师                       田:通“畋”,打猎
B.乌孙皆自取                       卤:通“掳”,掠夺
C.大将军霍光惠以便宜从事       风:通“讽”,讥刺
D.随武还者九人                       凡:总共,合计
51.下列各项,与例句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
A.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C.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2.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B.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C.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D.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5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绶,印,官印;绶,系印的丝带。官员依官品佩以相应的印绶。印绶从授予到使用均有严密规定。
B.典属国,官职名,主要负责同属国的交往等事务,多以熟悉边事者充任。苏武和常惠均担任过此官职。
C.传国,一般指帝王传位给子孙或让位给他人。文本一中“国”指封地,“传国”意为将封地传给子孙。
D.和亲,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文本一中匈奴攻打乌孙并胁求公主,就是要与汉朝之间建立和亲关系。
5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乌孙之困,汉朝派常惠担任校尉协助乌孙作战。此战乌孙大有斩获,常惠也因完成使命有功被封侯。
B.常惠为了报龟兹国杀赖丹之仇,借西域多国力量合攻龟兹,龟兹王只能以自己被姑翼误导的理由来开脱。
C.常惠设法将苏武等人的消息详细告知汉使,并献上索要苏武的妙计,最终使被困数年的苏武及随从获救。
D.常惠曾经随苏武出使匈奴而被困十九年,归国之后,又多次奔走于西域各国之间,为汉朝立下赫赫之功。
55.把文本一和文本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B.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C.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D.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秦汉时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
B.匠石,名为石的巧匠,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
C.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其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
D.太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建的庙宇,只供奉皇帝的先祖。
5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却反过来遭到庄子的批评。
B.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达到了庄子的境界。
C.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厚礼聘请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将千金和尊位比作养以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拒绝出仕。
D.庄子论著大多是寓言,寓哲理于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奇巧有趣,意蕴深刻,不失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60.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五石之瓠和栎社树的“无用之用”体现在哪里?
2023-02-17更新 | 38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而休,无日以怠。

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选自《国语·敬姜论劳逸》)


【注】①歜(chù):公父文伯,名歇。②玄紞(dǎ):玄,黑色。紞,冠冕两旁系瑱玉的丝绳。③紘(hóng):系冠冕的带子。④綖(yán):冠顶布。⑤社:社祭。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称“社”。⑥蒸:古冬祭称“蒸”。⑦辟:刑法。⑧而:你。⑨敬姜:鲁大夫公父穆伯之妻,公父文伯之母。
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B.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C.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D.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以歇为不能事主乎”的“事”指侍奉,与《屈原列传》中“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事”含义相同。
B.“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的“朝”指早晨,与《短歌行》中“譬如朝露”的“朝”含义相同。
C.“晦而休”的“晦”指晚上,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含义相同。
D.“胡不自安”的“安”指安逸,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含义不同。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居高位的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就去拜见母亲,以示敬奉,说明他是一位崇尚礼数、深明孝道的贤人。
B.公父文伯之母认为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会决定百姓的品德,只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
C.公父文伯之母驳斥儿子的说法,不留情面,语锋尖锐,表现出公父文伯之母这位贵族妇女对治国安邦之道的见解和忧国忧民的胸襟。
D.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颇为相似。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2)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
65.作为鲁国大夫之母,公父文伯之母坚持亲手织绩,她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日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6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B.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C.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D.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宋初沿袭五代旧制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以开封府(今开封市)为东京。
B.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指以文字技艺等供奉于朝廷的官吏的泛称。
C.四夷,古指西夷、东戎、南蛮、北狄,与《苏武传》“为降虏于蛮夷”中“蛮夷”义同。
D.文中“布衣”,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中“黔首”“氓隶之人”都指平民百姓。
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文名远扬。他从小读书过目成诵,中举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
B.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欧阳修因此被贬官。
C.欧阳修很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到皇帝的嘉奖,皇帝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
D.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有小人利用他外甥女的案件罗织罪状、甚至伪造其奏章来诬告和陷害他。
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70.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人不可罢用?请简要加以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D.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7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与《苏武传》中的“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的“谢”含义相同。
B.“合券”,指核验契据。古人在竹板刻上文字或图案作为借据,分为两半,债权人 与债务人各拿一半,收债时取来合验。
C.“先驱”有前行开路;先行到达;先锋前导的意思,文中的“先驱”取第一个义项。
D.“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文中“五十乘”的意思是“兵车五十辆”。
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因为贫困投靠孟尝君,被轻视,于是用唱歌的方式去试探孟尝君的态度。
B.冯谖主动申请帮孟尝君收债,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孟尝君对此感到不开心。
C.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
D.梁王重金聘请孟尝君,给齐王以危机感,他亲自道歉,并且重新任用孟尝君。
7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75.冯谖说“狡兔三窟已就”,文中的“三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而已矣。”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选自《孟子·告子章》,有删改)

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B.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C.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D.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7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薪之火”的“薪”意为柴火,与成语“薪火相传”中的“薪”意思相同。
B.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C.弟,通“悌”,悌的本义指敬重父母,后引申为顺应长上。
D.“舍则亡”的“舍”意为放弃,这与“退三舍辟之”中的“舍”意思不同。
7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鼓励人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行尧舜之道。
B.曹交在听了孟子的话后茅塞顿开,想要留下来做孟子的学生,但孟子拒绝了他的请求。
C.孟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斧斤伐之”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人的仁义之心是需要滋养的,如果不滋养仁义之心就会消失。
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2)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80.孟子以用水灭火为喻,论证了他什么样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得子尚,执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胥乃贯弓执矢去楚。子胥行至大江,仰天行哭林泽之中,言楚王无道,杀吾父兄,愿吾因于诸侯以报仇矣。建有子名胜,伍员与胜奔吴。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告子取吞之。关吏因舍之。与胜行去,追者在后,几不得脱。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欲渡之,适会旁有人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曰: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浸急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壶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壶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摘编自《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

8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
B.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
C.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
D.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会旁有人窥之”的“窥”有窥探之意,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窥”含义相同。
B.“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水而上”中的“溯”与苏轼《赤壁赋》中“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溯”含义不同。
C.浔即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金,古代货币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一镒又称一金。
D.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名与字大多互为表里,如: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之意。
83.下列对原文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离开楚国的主要原因是楚王无道,滥杀他的父亲和哥哥二人,他希望逃到其他诸侯国去借取力量为父兄报仇雪恨。
B.伍子胥呼喊渔夫渡他过江,渔夫正想把伍子胥渡过江时,碰巧看见有人正窥视他们,于是以歌示警,使子胥逃过了一劫。
C.伍子胥登上渔夫的船后,渔夫知道他是逃亡怕有人跟踪追捕,于是将他送到一个很远的渡口,以掩人耳目使其免遭追杀。
D.选文中的渔夫与《屈原列传》中劝解屈原的渔夫一样,劝解伍子胥面对人生困境时要不凝滞于物,要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8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浸急兮当奈何?
(2)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壶浆,无令其露。”渔父诺。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必欲降之,下诏喻述曰:“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述终无降意。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进逼成都,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及,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出攻汉,使别将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

公孙述困急,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以配岑。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冬月戊寅,述自将数万人攻汉。汉使护军高午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大乱。高午奔陈刺述,洞胸堕马,左右舆入城。述以兵属延岑,其夜,死。明旦,延岑以城降。吴汉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延岑,遂放兵大掠。帝闻之怒,以谴汉,又让刘尚曰:“城降三日,吏民从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吏职,何忍行此!良失斩将吊民之义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世祖光武皇帝)》)

8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B.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C.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D.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8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文中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古时还往往代表着美丽富庶的水乡和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
B.“比敕公千条万端”中,“敕”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中“敕”字的意思相同。
C.冬月,指农历十一月。也称子月,子本义为滋生,人为万物之灵,所以子假借为人之初生者。
D.“并族延岑”中,“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族”的意思相同。
8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在吴汉打败了公孙述后,命令吴汉直接攻取广都县,派遣士兵火烧成都的市桥来逼迫公孙述投降。
B.进攻成都的时候,光武帝告诫吴汉不可轻敌并且出谋划策,但吴汉不听,最终导致汉军身处危险境地。
C.吴汉与刘尚军营相距二十多里,刘秀闻后写信指出弊端。事实果如其所料,体现刘秀敏锐的军事眼光。
D.延岑在成都市桥假意挑战,暗地里派奇兵偷袭汉军后方,使吴汉狼狈败逃,这为延岑的结局埋下祸根。
8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
(2)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
89.史学家称赞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向见司马侯之子,抚而泣之,曰:自此其父之死,吾蔑与比而事君矣!昔者此其父始之,我终之,我始之,夫子终之,无不可。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秦景公使其弟铖来求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行人子朱曰朱也在此。叔向曰:召子员。子朱曰:朱也当御。叔向曰:肸也欲子员之对客也。子朱怒曰:皆君之臣也,班爵同,何以黜朱也?抚剑就之。叔向曰: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孙飨之。不集,三军之士暴骨。夫子员导宾主之言无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人救之。诸侯之大夫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袭晋军,曰:若尽晋师而杀赵武,则晋可弱也。文子闻之,谓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今我以忠谋诸侯,而以信覆之,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是行也,以藩为军,攀辇即利而舍,候遮扞卫不行,楚人不敢谋,畏晋之信也。自是平公无楚患。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叔向谓赵文子曰: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若违于德而以贿成事,今虽先歃,诸侯将弃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今将与狎主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务德无争先,务德,所以服楚也。乃先楚人。

(节选自《国语·晋语八》)


【注】①蔑:无。②赵武:晋国正卿赵文子。
9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B.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C.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D.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盟,古代诸侯为释疑取信而对神立誓缔约的一种仪礼。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中的“盟”字意义相同。
B.候遮,与《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中“斥候”一样,都指侦察兵。
C.“自是没平公无楚患”中“没”,同“殁”,是死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孝公既没”的“没”意思相同。
D.蛮,有粗野、不开化之意,含贬义。古有四夷,即西狄、东夷、南蛮、北戎,是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9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和司马侯同德同心,齐心协力事奉国君;司马侯去世后,叔向特别怀念和他一起的合作,看到司马侯儿子时,还抚摸着他哭了。
B.叔向不叫当班的子朱应接来求和的秦国使者,却让人去请同为行人的子员,子朱发怒,认为这是贬斥他,就提起衣襟上前跟叔向搏斗。
C.赵文子听说楚国令尹想趁各国大夫会盟时偷袭晋军,叔向却认为楚国不敢这么做,并在这次行动中,以藩篱作为军营,不作任何防备。
D.叔向认为霸主的威势在于德行,与是否先歃血无关,如果能用忠信辅佐国君,弥补诸侯的缺失,即使歃血在后,诸侯也会拥戴晋国。
9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
②子务德无争先,务德,所以服楚也。
94.叔向认为楚国不敢偷袭晋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李兑曰:洛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幐负书担櫜,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造外,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风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滥无所止。’臣窃以为土梗胜也。今君杀主父①而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

苏秦出,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李兑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明日复见,终日谈而去。舍人出送苏君,苏秦谓舍人曰:昨日我谈粗而君动,今日精而君不动,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计大而规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请君塞两耳,无听谈者。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明日来,抵掌而谈。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袭,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李兑在沙丘之乱后,帮助赵惠文王在夺权争斗中获取胜利,赵惠文王欲弑父赵武灵王但又不敢。李兑就将赵武灵王困在主父宫里,四十多天以后,赵武灵王被饿死。因其除乱有功,更得赵惠文王重用。
9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
B.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
C.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
D.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
9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或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百而舍”的“舍”与《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舍”意义相同。
B.“阙”指古代宫殿门前的楼台,泛指帝王住所,文中称李兑的住处为“阙”表示恭敬。
C.“君杀主父而族之”的“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义相同。
D.“舍人”可指官名也可指豪门贵族家里替主人出谋划策的门客,文中指的是“门客”。
9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家境贫寒,历经重重艰辛得以拜见李兑,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李兑分析当下的天下局势,化解其当前所面对的危机。
B.苏秦拜见李兑时,李兑故意刁难,苏秦投其所好,讲了土偶和木偶的故事,指出土偶更占据优势,故事中暗藏其睿智。
C.第一天谈话后,舍人看出李兑略有心动,但他暗藏忌才妒能之心,于是鼓动李兑第二天堵上耳朵,任由苏秦夸夸其谈。
D.舍人对苏秦说明李兑不为所动是自己的主意,让苏秦明天再来,自己会帮其获得大量财物,可见其对苏秦有敬佩之意。
9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墨子·兼爱》)
99.简要概括苏秦游说李兑时采用的策略。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启圣,号忧庵。癸卯,登贤书第一人。丙辰,为福建布政使。即自备衣粮,招募壮勇,有澄清海外之志。或有谓公曰:“公,文臣也。而奚以武为哉?”公掀髯笑曰:“若以文武为二耶?昔冉求以长矛而入齐师,有若以超乘而却吴寨,昔贤所以不敢自暇自逸者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况我国家金瓯无缺文命四敷奈何以弹丸海区久廑圣天子之忧勤宵旰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愿无复言。”总督郎廷相稔公材且智,以为己弗如也,辄自罢去。朝廷擢公为大中丞,总督福建文武事务,公于是乎能为所欲为矣。

已未,移驻漳州。令苏良嗣分金计费,督造战船。其机密粮务,则委林升。任贤使能,庶官毕集;一材一艺之士,靡不兼收。既数月,贼稍有降者,公即厚其赏赐,使见者神移、闻者心荡,而伪将军朱天贵率师来矣。公逆知其骁勇也,引入帐中,相与卧起。天贵大喜过望,曰:“从逆果何益耶?”以故竭诚致命,无有二心。

庚申二月二十三日,公遣兵攻破陈洲等十九寨。二十四夜,降水陆目兵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员名。二十七日,遂复金门、厦门。贼势穷地蹙,退保澎湖。辛酉,公具疏上请天子,以施琅为靖海将军。既至,公与之运筹料敌,决策靡遗。于是将军率舟师而前,公具糗粮于后。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从平海进兵。至七月二十七日,郑克塽率众归诚。

论曰:公得敌情、随应变,粪我黄金、涎彼贼众,溃散其腹心手足,黠者啖之以利,降者抚之以恩,贼是以离。毕此一生以报君父,公虽死、公犹生矣!彼夫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孳孳为利、家室是图者,即令冠贤书、魁天下,亦儒也!

(选自《台湾府志•总督姚公平台传》,有删改)

10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贤所以不敢/自暇自逸者/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况我国家金瓯无缺/文命四敷/奈何以弹丸海区/久廑圣天/子之忧勤宵旰/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愿无复言
B.昔贤所以不敢自暇自逸者/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况我国家金瓯无缺/文命四敷/奈何以弹丸海区/久廑圣天/子之忧勤宵旰/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愿/无复言
C.昔贤所以不敢/自暇自逸者/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况我国家金瓯无缺/文命四敷/奈何以弹丸海区/久廑圣天子之忧勤宵旰/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愿/无复言
D.昔贤所以不敢自暇自逸者/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况我国家金瓯无缺/文命四敷/奈何以弹丸海区/久廑圣天子之忧勤宵旰/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愿无复言
10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贤书,意为乡试中举。乡试,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
B.为所欲为,指能够随自己的意愿施展才能,与现今使用的成语“为所欲为”感情色彩不同。
C.决策靡遗,指策划精密算无遗策,“遗”字与《赤壁赋》中“遗世独立”的“遗”意义相同。
D.竖,文中用以表示对人的轻蔑称谓,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用法相同。
10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启圣身为文臣,积极准备军需。当时有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他表示不愿效法文士,愿学武将为国平乱。这与文末批评一些儒生只懂治经作赋、孜孜逐利的观点相似。
B.姚启圣能力卓异,得到朝廷倚重。总督郎廷相认为启圣才能在自己之上,于是便罢官离职。而启圣本人也被朝廷委以重任,以大中丞的官职总管福建的文武事务。
C.姚启圣统兵平乱,立下卓越功勋。在其用兵之下,贼军势力日益困窘,土地愈加缩减。而后,启圣负责筹措军粮,为施琅率军攻敌做好后勤保障,最终使敌方率众归降。
D.姚启圣毕其一生,竭诚报效国家。他探悉敌情,随机应变,厚赏诱敌,分化贼众,为平定台岛的动乱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因此文末作者对其极为推许,盛赞其虽死犹生。
10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庶官毕集;一材一艺之士,靡不兼收。
(2)溃散其腹心手足,黠者啖之以利,降者抚之以恩,贼是以离。
104.为弭平台岛动乱,姚启圣在漳州期间对内、对外分别做了哪些具体的事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05.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0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相同。
B.“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的“中”含义相同。
C.“患”,文中指祸害、灾难,与“患得患失”的“患”含义不同。
D.“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1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
【文二】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论点,用庄宗得失天下事为全文立论的根据。
B.【文一】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
【文二】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
C.【文一】当祸患已深,皇帝想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亲随,但快慢难把握。
【文二】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收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
D.【文一】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
【文二】篇末引出历史教训,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10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09.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通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愀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1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B.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C.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D.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1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胼胝,指老茧子。后有成语“胼手胝足”,形容劳动十分辛勤。
B.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C.小人,品格低下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此时对子路和子贡非常不满。
D.执干,手持盾牌。“干”的本义是:盾牌。一种抵御戈的武器。
1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功名的建立主要看天意,但因此就不慎重地对待人为的努力也是不正确的。
B.舜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实他的贤能没有发生变化,可见时机的有无对于能否建立功名很重要。
C.百里奚由一个奴隶变成“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重臣,主要是因为“缪公遂用 之”。
D.孔子认为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得道的人,困窘时也高兴。
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
②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
114.孔子陈述自己“穷于陈、蔡之间”却弦歌不绝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意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1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有继承、继承人、子孙、后代等多个意义。第一个加点“嗣”指儿子,第二个“嗣”指继承。
B.卒,死。《礼记》中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也用“孟”。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文中的“伯”含义与此相同。
D.《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说《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作“春秋三传”。
1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大夫孟釐子临终时曾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因为孔子是圣人的后代,而圣人的后代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他认为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B.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在鲁国做过几任官吏之后,他就离开鲁国。但他在别的几个诸侯国那里也屡屡受挫,于是又回到鲁国。
C.孔子虚心好学,善于深研领悟。他曾向师襄子学习鼓琴,并不像常人那样只学曲子和演奏技能,他还领悟出了曲子传达的思想和作曲者的“为人”。
D.孔子认为,人生不能过于淡泊,死后应该留名,于是他选择著书立说来扬名后世。《春秋》这部史书就是他苦心经营的经典著作,因文辞简约而千古留名。
118.请将课本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119.根据节选内容谈谈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薄,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擢起居舍人。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

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住。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知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改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常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乃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元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1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B.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C.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D.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1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自宋起,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覆核和决定名次。
B.晷,是古代测日影以定时的仪器,文中的“移晷”可理解为“一段时间”或“一会儿”。
C.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选及全国赋税的征收,部门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致仕,也称“休致”,指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进谗言说石介逃跑去了辽国,鼎臣愿拿全家性命担保石介已死而不是逃跑。得到了郡守杜衍的赏识称赞。
B.鼎臣在渠州兴建学校,开学讲课,过去这是一个从无读书人的偏僻地方,由此,当地人受到鼓励,开始有人考中进士。
C.鼎臣担任出使辽国的正旦使,他向皇上说明了自己家庭的遭遇,皇上答应了他并下诏免除他后代子孙出行辽国的困难。
D.鼎臣担任兖州知州时,别的地方使者为求取功名而收取虚报的赋税,只有鼎臣仍按等级收取,没有增加赋税。
1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
(2)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
124.鼎臣“至大事,无所顾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对文中内容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时(郭)崇韬领真定,上欲崇韬镇汴州,崇韬辞曰:臣内典枢机,外预大政,富贵极矣,何必更领藩方?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且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非所以固国基也。上曰:深知卿忠尽,然卿为朕画策,袭取汶阳,保固河津,既而自此路乘虚直趋大梁,成朕帝业,岂百战之功可比乎!今朕贵为天子,岂可使卿曾无尺寸之地乎!崇韬固辞不已,上乃许之。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騬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籍,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

文本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

1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B.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C.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D.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1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指调动官职,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传》)中的“徙”意义不同。
B.委,意为呈献,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的“委”意义相同。
C.县官,旧指天子,也可指县级的行政长官。本文中指朝廷、官府。
D.栉沐,与成语“栉风沐雨”的意思相同,都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避。
1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励精图治,振兴国运。他凭借武力平定汴州、洛阳,成就帝业,天下初定时,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郭崇韬委以重任。
B.庄宗猜忌权臣,贪图逸乐。他轻信后宫、伶人的话,疏远有功劳的将领,沉迷于荒淫的享乐,最终导致朝政混乱,身死国灭。
C.郭崇韬劳苦功高,深谋远虑。他虽为庄宗立下汗马功劳,但没有居功自傲,并且从国家长远的角度出发,打击伶宦,重用士人。
D.向延嗣居中弄权,扰乱朝政。郭崇韬在他出使蜀中时没有以礼相待,他借机挑拨郭崇韬与庄宗的关系,最终导致了郭崇韬被杀。
128.薛居正认为庄宗失天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请结合文本概括对后世有哪些警诫。
1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