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墨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82822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罐,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苏武传》)

文本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有肥肉,厕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腐,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庸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意思是辜负,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相同。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皇宫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率,意思是全部、全都,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率”不同。
D.戒秋,是华夏部落对西北方向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须明察天下动乱的根源,而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以至于互相损害。
B.在李陵看来,苏武的母亲被关押,而皇帝又年事已高,法令无常,苏武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得到善待,因此没有必要为汉朝守节。
C.从文本三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杨朱、墨翟的言论影响很大,孟子感到担忧,竭力捍卫圣人的学说,使胡言乱语的人不敢兴风作浪。
D.墨子和孟子根据各自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以期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5.墨子、苏武、孟子在君臣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观点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土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后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B.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请简要概括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2022-12-08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虽贱A人B也C上比之农D下比之E药F曾不若G一草之H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故人”与“不过数金”(《五石之瓠》)中“过”字的意思不同。
B.辞,指拒绝、推辞,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中“辞”字的意思相同。
C.何之,指到哪里,“君将何之”与文中“何故止我”两者文言句式相同。
D.说,指高兴,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以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生命珍贵论述了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道理。
B.墨子的一位故人劝说墨子不必追求道义,墨子以人有十子作比,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C.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自己年老为借口推辞不见,派穆贺去会见墨子。
D.墨子向穆贺讲述了商汤拜见伊尹的故事,目的是希望穆贺不要成为像彭氏之子一样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5.穆贺是如何看待墨子的主张的?请简要说明。
2024-02-04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锈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听音乐会让人们弃其从事,对民不利,对国不利。
B.荀子在《乐论》中的很多观点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音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荀子的《乐论》从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等角度批驳了墨子《非乐》中的部分观点。
D.墨子、荀子对于音乐的论述,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便于其政治主张的贯彻执行,各有各的道理。
3.荀子认为音乐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022-02-23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