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70450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迷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兼并;“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兼并或扩展土地。当时齐国是其中的一“强”。
D.《孟子》,是孟子的弟子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有版本为。⑤倍:一倍。蓗:五倍。无算:无数倍。⑥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至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意思不同。
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
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
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
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
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
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4-06-13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用原文的词句填空。
孟子认为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限填1字),否则,就会“□”(限填1字)。他还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2012-04-10更新 | 9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入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注】,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共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改动)


【注】采薪之忧:因生病不能去打柴的忧虑。用作生病的婉辞。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寒疾,不可以                       风:吹风,受风
B.吾何乎哉                                 慊:不满足,遗憾
C.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D.今天下地德齐                           丑:类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②父异,借旁近与之
B.①请必无归,造于朝               ②涂有饿莩不知发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作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较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视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2)辅世长民莫如德。
(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2020-03-18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