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墨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2172138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虽贱A人B也C上比之农D下比之E药F曾不若G一草之H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故人”与“不过数金”(《五石之瓠》)中“过”字的意思不同。
B.辞,指拒绝、推辞,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中“辞”字的意思相同。
C.何之,指到哪里,“君将何之”与文中“何故止我”两者文言句式相同。
D.说,指高兴,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以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生命珍贵论述了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道理。
B.墨子的一位故人劝说墨子不必追求道义,墨子以人有十子作比,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C.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自己年老为借口推辞不见,派穆贺去会见墨子。
D.墨子向穆贺讲述了商汤拜见伊尹的故事,目的是希望穆贺不要成为像彭氏之子一样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5.穆贺是如何看待墨子的主张的?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墨子》 诸子散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同(上)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节选自《墨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百官,如《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毛传》释曰:“百姓,百官族姓也。”
D.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国君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的坏人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国君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的理解。
2023-12-12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孟子戴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

材料二:

儒讥墨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墨子>》)

【注】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腆敝邑,为从者之                        淹:久留,久住
B.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曾:竟
C.彼实吾二君                                构:以谗言挑拨
D.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B.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C.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D.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易,文中为“改变”义,与李斯《谏逐客书》中 “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不同。
D.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韩愈认为孔子同墨子一样也有尚同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
(2)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6.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佐证?请简要概括。
2024-03-21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荜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故古者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罔置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而尚德。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

【注】①卢胡:笑声发于喉间。②罔置(wǎng jū),泛指捕猎的网具。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羁旅于此A而辱B君之威C尊D亟E临F荜门G其荣H多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褊小,文中指狭小,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国虽褊小”的“褊小”意思相同。
B.审,指清楚、明白,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相同。
C.劝,文中指劝勉,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劝”意思不同。
D.得意,文中是得行其意、达到目的之意,与成语“得意洋洋”中的“得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君降低身段亲自去驿馆探望子思,希望他能不吝赐教。子思表示愿为其举荐贤才,以示自己对卫君的忠诚。
B.子思向卫君举荐李音,卫君却明确表示,世家子弟尚且都没有全部任用,更何况像李音这种父祖是农民的人。
C.墨子借圣王之言谈任用贤才,就应给他高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决断的权力,否则,百姓就不会对他敬畏信服。
D.伊尹、闳夭、泰颠被起用,与孟子所说的胶鬲、百里奚等人被起用的方式类似,都体现出用人者的不拘一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
(2)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尚贤”,但子思与墨子对贤才的认识却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26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