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期末 2023-03-01 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仲舒把《诗》奉为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首。直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学习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是断取《小雅·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慎、恐失孝道的名言。像这样直接用《诗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八佾》《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中直接引用《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总结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首先是《诗经》引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气,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磋”,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社会或者是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诗教”是双向的,诗教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而且他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弟子。《韩诗外传集释》第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松、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性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陶冶。

孔子的诗教思想,无论是把《诗经》作为教材的角度,还是他的诗教方法和原则,都是在强调诗教对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诗教有助于养心怡德,它把汉语的声情、韵律、节奏及乐感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能自然地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引起情感的升华;能变化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摘编自赵会莉《孔子诗教思想与人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主张,以真诚坦率的立场和民主平等的作风教育学生。他举办私学,目的就是为国举才,他感到当时各诸侯国缺乏栋梁之材管理政事,以致社会混乱,民生凋敝。因为当时掌握政权的世卿大夫多不称职,所以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而是秉持了“有教无类”的态度,不问阶级阶层,不分贫富贵贱,不限地域、年龄,来者不拒。“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的弟子中,有贵族,有富商,有新兴阶级,有平民。从区域上说,除鲁国人外,还有来自齐、晋等诸侯国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冲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更切合了当时士阶层提高社会地位的要求,士人在春秋时或直接从贵族阶层下降,或直接从平民上升,而后者居多,他们处于社会中间部分,没有多少物质手段和政治资本,只有靠自己掌握文化知识,具备政治才能,才可跻身统治阶层。孔子以诗为教,培养了士人的政治才能,他坚信“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目的是鼓励士人更加努力。同时他深信教育是可以造就人才的,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的信心。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后天的勤学苦读可以使人成才。因此他才满腔热情、真诚坦白地教育学生。

恰是在这种真诚的情感基础上,孔子养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从来不强迫弟子的学业,而是平等地与他们探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子知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他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八佾》记录孔子和子夏讨论《诗经·卫风·硕人》,孔子从子夏那里得到了理论的启发,感叹“起予者商也!”平等讨论从而教学相长正是儒家诗教的特色之一。

孟子和荀子沿着孔子的教育态度在不同路线上发展。孟子在实践中看重学习的自求自得,即使对儒家经典也是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何谓“以意逆志”?前人说法有两种,关键在对“意”的理解有异。一种认为“意”是读者之“意”,即从读诗之人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出发去推度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从教育的角度看,孟子的关注在于前者,强调用读者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作者之志。可见孟子发展了孔子平等观念中学生主动性的一面。荀子则把孔子之道神圣化,同时视传播儒道的教师为君子、圣人,认为教师应当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师云亦云”,服从老师,这就和孔子的教育态度背离了。尽管如此,荀子毕竟流传下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认可弟子可以超越老师,这又契合了孔子“后生可畏”的观点。

(摘编自马兆杰《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的统治者提升了《诗经》的地位,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
B.孔子在弟子完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后,便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
C.《论语》和《孝经》深受《诗》的影响,两部著作都有引用《诗》的内容,以此起到教化的作用。
D.孔子着重从平民中选取学生,很少收纳贵族子弟,此举意在冲破当时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诗教思想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让人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并可以表达不满情绪。
B.孔子强调乐的教化作用,他主张以乐为媒介将诗歌表达出来,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C.孔子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也能从学生处得到启发,让自己成长。
D.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强调教育的实践功能,而荀子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观点的一项是(     
A.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D.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下面三段文字分别体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①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

②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

③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注]①櫽栝,矫正木的工具。②称,称道。③畔,通“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家们(节选)

冯骥才

①在外人眼里,楚云天风光无限。

②他把自己的春天从十多年前一直延长至今天,依旧是旖旎与光鲜,这足以显示他毋庸置疑的实力。一方面还是天天访者不绝,压力十足;一方面是更多各种名誉头衔往他身上挂。有时他必须戴上这种社会面具,假模假样地去出头露面,给别人的场面充当花瓶。美协换届时给他一个副主席的头衔,这个光环带给他的又是一系列的出席活动、讲话、颁奖、剪彩、为人写序、题写书名、题字,以及一脸假笑陪同官员们坐在主席台上的差事。这是他当年坐在三剑客(楚云天、罗潜、洛夫)的那个自由自在的小沙龙里绝没想到的事,荒诞得叫人发笑的事,也是他现在必须一本正经地来做的公务。虽然世俗,却不能将自己置于俗世之外。

③没人能知道这个看似志得意满的楚云天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④一次,楚云天的妻子隋意说他:“你可愈来愈有点俗了。”

⑤他报之以笑。连隋意都不知道他笑中的含意。

⑥其实,比这更深一层的苦恼倒是他这次《大山水图》展览之后,他感到自己的一种终结。他有一种终结感。从《解冻》到《大山水图》,他的确画出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山水,即把对一个时代宏大的精神与气息升华出来。融入一种具有历史和人文意义的大自然的景象中。但是下一步他该踏向何处?

⑦楚云天对社会有一种作家的敏感,也有作家那样的思考能力。所以,他感到这急速发展的社会正在发生一种本质性的改变。在迅速地市场化的过程中,社会愈来愈缺乏精神的纯粹性。浮躁、功利、拜金、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庸俗社会观、时尚、流行文化等等渐渐主宰了生活。同时,画坛和文坛都在盲目地陷入西方现代主义模仿的热潮中而浑然不觉。他感觉自己已经抓不住这个时代了,找不到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魂了。他已无从感知这个已经渐渐变成光怪陆离碎片化的社会了。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绘画是不是正面临全新的困境?至少他愈来愈感到,他在审视自己,也在预感自己。一个人肯定会比别人先感觉到自己。对自己失去自觉的人是另一种死亡。

⑧云天面对镜子扎好领带,外边穿好一件银灰色的西服。他平时最烦西服,他认为西服是穿给人看的,而且拘束。他说领带是拴牲口的绳子。可是今天不同,今天是洛夫举办个人画展,请他去参加开幕式,还要致辞。他要为这位老朋友加力使劲,必须郑重其事,把戏唱好。

⑨车子刚到解放路艺术博物馆门口,隔着车窗已看到那里车水马龙挤满了人。刚刚把车停了,便有人从外边打开车门,猫腰探过来的第一张脸便是喜笑颜开的洛夫。洛夫穿一件很时尚的花格的西装式外衣,没系领带,一头卷发,看上去像个时髦的牛仔,身上还有香水味儿。洛夫一把将他从车子里拉出来。他有点发蒙,这么多人,有的认识,更多人不认识。很多记者端着相机对着他拍照,还有人叫他的名字。

⑩洛夫拉他进了大门。开幕式在门厅举行。靠墙摆了至少六七十个一人多高的大花篮,洛夫哪里拉来那么多庆贺与后援单位?洛夫对他说:“画展在里面,咱先把开幕式搞完,再去看展览。大家都等你呢!”云天说:“听你的。”说完随着洛夫走,一边和人群中伸过来的许多手握个不停。

从主持人介绍的嘉宾,可以听出洛夫今天邀请官场的规格之高和各界名流的力度之大。云天不明白的是,怎么还有那么多知名大企业的老总都来捧场。

主持人把云天请上台去讲话,高调地渲染他担负的各种荣誉职务。尽管云天不喜欢他们这么做,现在为了烘托洛夫也未尝不可。讲话时,他还没有看展览,不知道画展的内容,他想肯定包括洛夫那些成名作和代表作,因此他从《五千年》《深耕》《呼喊》等名作,历数洛夫在当代画坛做出的建树,赞美他的才华和开创性,并对他的未来送上美好的鲜花般的祝愿。云天的口才一向出众,讲得又好,但他从观众的表情上总感觉自己的讲话与今天画展的内容有点隔膜。待到展厅一看,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致辞与展览的内容有些文不对题。这次洛夫的画作居然改天换地,全是现代的抽象作品。云天许久未去他的画室,不了解他对自己发动了如此巨大的一次“艺术政变”。当一些记者现场采访他的观感,他一时不知该怎么评价这位忽然闯入现代主义的老朋友了。云天惊讶洛夫一步跳出去那么远,这是艺术观的改变,还是赶时髦?

他听见余长水在旁边对洛夫说:“洛老师您这组《红色年代》标价真够高啊!”楚云天这才发现,墙上每幅画右下边的说明牌上竟然都有标价。在这样正规的艺术展览上,对画作做出明码标价也算一个创举了。云天细看这幅画,有点荒诞,一块米色的画布只画一块四方的平涂的红色,红得很鲜,但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方形红色在方形画布上有些倾斜,看似要倒,这一边的轮廓有两三笔粗野狂放、彰显功力的笔触,如此而已,再有便是下端有一行黑色的外文签名。云天看不出所以然。这时,在洛夫扭身应酬一位嘉宾时,云天身后有一个压低的声音说:“这幅画几乎就是马列维奇《黑方块》的翻版。”

在画展上,云天见到不少从北京专程赶来的美协和美院的画家。有的人很熟,有些人头一次见。那时代人们见面好递名片,很快云天手中就有一摞名片。他问洛夫,有没有邀请罗潜,并说罗潜更应该看看他这些画。洛夫说:“我专门给他送去了请柬,还说你也来,但他说今天有事。”随后笑一笑说,“这人现在不知怎么,愈来愈怪了。”

洛夫画展的第二天,云天就带着余长水飞往广州。那里有一个海峡两岸书画交流的活动。云天之所以赶过去,是想看看台北一位名家的画,此人的国画在西方广为接受。他带余长水来是想叫他多些见识,广交朋友。在广州,他与台北这位名家结识,相谈甚欢。这人人高马大,不像南边人,性情开朗,声音敞亮,无论人还是画气局都挺大。但他的画法并不高深,只是先把宣纸揉皱,再用半湿半干、亦浓亦淡的笔在上边皴擦。利用揉皱的纸的肌理,表现出许多奇异的偶然,也使画面呈现出一些抽象的意味。这种画比起传统画法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全然一新,既是传统国画没有的,也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恐怕这正是西方人有兴趣的缘故。可在云天的眼里,任何依仗技术效果上的出新,还都是表面的雕虫小技。所以他没在广州多耽搁,只待了两天便飞回了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潜与洛夫曾是并肩奋斗的好友,二人在后来的发展中渐行渐远,这可能与彼此的艺术理念不同密切相关。
B.楚云天的《大山水图》展览获得巨大成功后,每天访者不断,各种荣誉身上挂,楚云天厌弃这种世俗生活。
C.文中台北名家的画依仗技术效果出新,给人全然一新的感觉,但在楚云天眼里,他的画法是一种雕虫小技。
D.小说选材聚焦于画家圈,以画家圈中常见的事情为题材。小说在处理从小切口看大时代的关系上是别具匠心的。
7.关于文中洛夫画展的相关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云天因厌恶西方艺术而厌烦穿西服,但他为了出席洛夫举办的画展还是选择穿上了西服。
B.文中画横线部分对洛夫的动作、神态、外貌等进行了描写,在语言表达上也颇有讽刺意味。
C.楚云天不清楚洛夫的创作已发生巨大改变,他在台上的讲话还是用之前的认识来评价洛夫。
D.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洛夫画作价值不菲,并且他的一些画作是仿照名家之作创作的。
8.小说第⑦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卡尔维诺认为每一个形象周围,又集拢着其他形象,形成一个类比、对抗的场。请以文中的人物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而已矣。”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选自《孟子·告子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B.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C.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D.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薪之火”的“薪”意为柴火,与成语“薪火相传”中的“薪”意思相同。
B.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C.弟,通“悌”,悌的本义指敬重父母,后引申为顺应长上。
D.“舍则亡”的“舍”意为放弃,这与“退三舍辟之”中的“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鼓励人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行尧舜之道。
B.曹交在听了孟子的话后茅塞顿开,想要留下来做孟子的学生,但孟子拒绝了他的请求。
C.孟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斧斤伐之”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人的仁义之心是需要滋养的,如果不滋养仁义之心就会消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2)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14.孟子以用水灭火为喻,论证了他什么样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直玉堂

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注】①夜直,“直”通“值”,值夜班。此时宋神宗已决定实行新法,因此召王安石进京。②玉堂,翰林院的别称。③两相麻,在黄麻纸上为朝廷书写拜任左右二丞相的诏书。麻,一种专用的公文纸,即黄麻纸。④墀(chí)皇宫内的台阶。

15.下列对这两首宋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处处紧扣着深夜来写,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B.“禁门深锁寂无哗”一句渲染了宫中肃静的氛围,同时也突出诗人在翰林院值班时翰林院的庄重。
C.“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中的“恼”字用得好,突出春色恼人,诗人心情惆怅而难入眠。
D.两首诗都是写诗人晚上值班时的所见所想,王诗的语言意蕴深远,而洪诗语言含蓄蕴藉。
16.两诗的尾句在情感内涵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