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9 题号:181919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仲舒把《诗》奉为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首。直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学习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是断取《小雅·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慎、恐失孝道的名言。像这样直接用《诗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八佾》《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中直接引用《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总结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首先是《诗经》引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气,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磋”,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社会或者是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诗教”是双向的,诗教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而且他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弟子。《韩诗外传集释》第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松、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性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陶冶。

孔子的诗教思想,无论是把《诗经》作为教材的角度,还是他的诗教方法和原则,都是在强调诗教对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诗教有助于养心怡德,它把汉语的声情、韵律、节奏及乐感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能自然地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引起情感的升华;能变化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摘编自赵会莉《孔子诗教思想与人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主张,以真诚坦率的立场和民主平等的作风教育学生。他举办私学,目的就是为国举才,他感到当时各诸侯国缺乏栋梁之材管理政事,以致社会混乱,民生凋敝。因为当时掌握政权的世卿大夫多不称职,所以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而是秉持了“有教无类”的态度,不问阶级阶层,不分贫富贵贱,不限地域、年龄,来者不拒。“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的弟子中,有贵族,有富商,有新兴阶级,有平民。从区域上说,除鲁国人外,还有来自齐、晋等诸侯国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冲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更切合了当时士阶层提高社会地位的要求,士人在春秋时或直接从贵族阶层下降,或直接从平民上升,而后者居多,他们处于社会中间部分,没有多少物质手段和政治资本,只有靠自己掌握文化知识,具备政治才能,才可跻身统治阶层。孔子以诗为教,培养了士人的政治才能,他坚信“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目的是鼓励士人更加努力。同时他深信教育是可以造就人才的,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的信心。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后天的勤学苦读可以使人成才。因此他才满腔热情、真诚坦白地教育学生。

恰是在这种真诚的情感基础上,孔子养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从来不强迫弟子的学业,而是平等地与他们探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子知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他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八佾》记录孔子和子夏讨论《诗经·卫风·硕人》,孔子从子夏那里得到了理论的启发,感叹“起予者商也!”平等讨论从而教学相长正是儒家诗教的特色之一。

孟子和荀子沿着孔子的教育态度在不同路线上发展。孟子在实践中看重学习的自求自得,即使对儒家经典也是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何谓“以意逆志”?前人说法有两种,关键在对“意”的理解有异。一种认为“意”是读者之“意”,即从读诗之人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出发去推度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从教育的角度看,孟子的关注在于前者,强调用读者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作者之志。可见孟子发展了孔子平等观念中学生主动性的一面。荀子则把孔子之道神圣化,同时视传播儒道的教师为君子、圣人,认为教师应当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师云亦云”,服从老师,这就和孔子的教育态度背离了。尽管如此,荀子毕竟流传下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认可弟子可以超越老师,这又契合了孔子“后生可畏”的观点。

(摘编自马兆杰《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的统治者提升了《诗经》的地位,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
B.孔子在弟子完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后,便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
C.《论语》和《孝经》深受《诗》的影响,两部著作都有引用《诗》的内容,以此起到教化的作用。
D.孔子着重从平民中选取学生,很少收纳贵族子弟,此举意在冲破当时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诗教思想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让人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并可以表达不满情绪。
B.孔子强调乐的教化作用,他主张以乐为媒介将诗歌表达出来,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C.孔子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也能从学生处得到启发,让自己成长。
D.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强调教育的实践功能,而荀子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观点的一项是(     
A.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D.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下面三段文字分别体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①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

②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

③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注]①櫽栝,矫正木的工具。②称,称道。③畔,通“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之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大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与天为徒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此指知识,而不是智慧)主义”倾向。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相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被命名为“小冰”的机器人写的一部诗集出版上市了,微软的设计者寄了些作品给我看,并告诉我“小冰”是用100个小时,“学习”了自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并进行了多达10000次迭代后完成的。

我的印象是,这部诗集提供了一本不好的诗的范例。冷酷、无心,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原材料来自平庸之句。这个软件对诗的理解是电视台诗歌朗诵会的水平。这个软件设计不出灵性,设计不了“诗成泣鬼神”。

机器人还有一点无法模仿,就是语感。机器人好像是一种翻译,它失去了来自诗人生命的语感。就像电脑设计的汉字,与手写的汉字不同,没有书写者个人的手感。语感是现代诗的最重要的东西。坏的诗都有某种机器人诗的风格,没有灵性。保持灵性,是人最古老的事业,孔子教导,“仁者人也”,仁就是一种灵性,一种超越性。本雅明所谓的“灵光消逝”,其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深刻的担忧,人永远害怕灵光消逝,被物奴役,重返物的黑暗。

小冰诗集只是一个语言游戏而已。我担忧的只是此事后面的世界观,一切都交给未来、技术。将最古老的诗祭也交给机器,你几千年的祭有什么了不起?我100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在老中国的世界里,这些不是不会,而是不为,所谓非礼勿视,居敬,对天地神人怀着敬畏之心。我曾经在西安的博物馆看到秦人制作的工具,类似游标卡尺的东西那时候就出现了,但后来消失了。中国文明不是落后,而是世界观决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许多技术在远古半途而废,因为那时代的人们意识到无德的后果,德被重视,乃是先知对人的生存经验的总结,没有超越性的技术最终将令人失去人之道。德需要宗教式的居敬、敬畏、慎独、自我节制。技术无德、不仁,技术是无限的,技术比德更有诱惑力,它满足欲望,欲望也是无限的。

机器人开始在古老的诗国写诗,机器人开始在古老的棋盘上下棋。其实不是什么好消息,“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叶芝),最终人们将发现,它并不美。

(摘编自于坚《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反对技术之巧,因为出自人的机心,是一种伪饰,破坏了自然状态和生命和谐。
B.在老子看来,对“巧”的追求包含着对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是一种刻意的行为。
C.老子认为用知识改变世界是愚蠢的文化冲动,带来虚华的文明,未必符合人的真性。
D.机器人“小冰”的诗集缺乏灵性,没有语感,丧失神性,这预示了诗歌时代的终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天工和人为之间的关系。
B.守拙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境界,促使人归隐田园,返回性灵的恬淡和内心的体悟。
C.两则材料都表达了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强调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语言鲜明,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大巧若拙”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B.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C.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D.刘慈欣认为:“只要科学和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一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从“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到首个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再到ChatGPT模仿诗人写诗……“人工智能”能否写出比肩人类智慧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27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白族扎染历史悠久,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白族扎染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06年云南白族扎染技艺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白族扎染多次被评为云南省乃至中国优秀工艺品,并作为特色旅游品远销海外。

(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200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古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染色。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有一千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著名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令机械印染工艺难以望其项背。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三:

白族扎染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扎染都不可能雷同,都是一件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艺术珍品。

白族扎染的布料自古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撷、制作、浸染、漂晾都是白族独有的制作法。因此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又一个靓丽窗口。就此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传统文化 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

白族扎染的底版全是靛蓝色,先民们选择这种色彩,决非偶然。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平和,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平和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蓝色成了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也决非偶然的选择。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以蓝白二色为主调的扎染艺术构成了宁静、平和、宽容的世界,营造出古朴的意蕴,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美感。

(夏丽丽《扎染艺术的人文精神与设计传承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

1.下列对材料中“扎染”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扎染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使白族扎染技艺享誉海内外。
B.扎染的主要布料是农村妇女自织的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最主要的染料来源是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
C.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扎花是为了防染,故扎染的艺术性和价值主要取决于浸染这道工序。
D.扎染的扎花手艺和浸染流程都是白族独有的工艺,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因此最能体现白族的民族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白族扎染的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B.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在浸染时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C.“卷上绞”是扎染的著名技法,它最令人叹为观止之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出现相同的花。
D.全用靛蓝色为底版,在蓝底上染出白色的花式、花样、图案、图样,这正是白族扎染独有的特色,也是具有白族价值的独特商品。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白族的另外两个民族特色。。
①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善于创造;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019-12-28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State”,并没有一个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三,给“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下一个定义。
2022-08-22更新 | 1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