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二 期末 2023-03-06 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究其原因,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而中国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再者,中东地区各地方的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而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端,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这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材料二: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喃字,直到十五世纪时,喃字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材料三:

秦王政,循秦国三世经营征伐,从公元前230221年,十年之内,吞灭六国,终于统一了当时中国文化涵盖的地区。在他治下,确立了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若从战国时代的形式来看,中国的统一是必然的发展。孟子早已有了天下终究定于一的观念。当时六国,都有兼并宇内、统一天下的野心。政治的统一与文化的统一,又是难以分割的平行现象。春秋战国,经过各国间密切的接触与交流,中国的文化已经逐渐成形。百家争鸣,显示知识分子已汇合成为一个社群。考古资料显示: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秦始皇统一文字,不外标准化而已。

秦帝国的本质,仍然是秦国的延续。秦始皇自择皇帝的称号,只是将周代的王号升了一级。皇帝秉承天命,仍与天子受命的观念相当。秦代的地方官吏,多以秦国的军人担任,这是征服,不是包容。始皇出巡五次,于中原地区,只是路过,其行程重点,都在边缘地带:陇西、碣石、会稽——似乎都在确认帝国的边界。秦筑长城,绵延北疆,也是确认边界的意义。凡此诸种现象,显示秦帝国是一个有边界的政治体,还不是真正的包有六合的普世天下国家。

真正的普世天下国家,比如古代的罗马、波斯,以及此处讨论的古代中国,是指当时观念中把全部人类世界都当作一体,从中央到地方,只有主权的委托,而没有主权的分割。在当时的观念里,天下国家是从天边到天边,其中只有统治权的顺位,没有边界的区划。从传世琅琊刻石的铭辞看,秦始皇又自居为六合之内的共主,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隐含了四方、四海诸意,代表了天下国家的观念。这些观念,将在汉代有着更为具体的发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之普世国家体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东两大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融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B.从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代各地的工艺与文字的差别基本不大,说明中国的统一是必然发展。
C.秦帝国不改秦国的本质,它对六国的统一更多是军事上的征服,这注定秦帝国是一个有边界的政治体而非普世天下国家。
D.古代的罗马、波斯,以及古代中国都有把全部人类世界当作一体的“天下观”,秦始皇自居为六合之内的共主,也隐含了一些“天下国家”的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将汉字的起源时间提前到夏朝。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C.到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中国汉字已经传入越南、朝鲜、日本多年。
D.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是中国各地区文化能够融合的根本原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不符合“普世天下国家”特点与内涵的一项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着周王室的家国格局。
B.“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是汉宣帝的抱负与胸襟。
C.宋太祖平定南唐后,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D.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包容和推广基督教,弥合各方纷争,凝聚国力不断开疆拓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三则材料均涉及了“中国文字”,请简要梳理三则材料关于“中国文字”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金刚川上英雄桥

王顺秀

金刚川水刺骨寒,英雄架桥歌声喧;

炸弹刚落铁锤起,浪里打桩只等闲;

炸不垮,冲不断,满载胜利奔向前。

……

金刚川是朝鲜半岛北汉江的支流,湍急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巨蟒,把我军东线阵地的前沿和后方,从东到西截然割开。

1953年初春,河面刚开始解冻,激流举起巨大的冰排,凶猛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吓人的巨响,加上敌炮轰击的气浪,震得这两山对峙的峡谷像马上要倾倒进河里似的。河中不时升起爆炸的水柱,冰块和弹片在岸边尖声呼啸。

你们工兵连要在这儿架起一座桥,明晚便要通车!参谋长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参谋长冲我们笑了笑:困难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这是一场复杂的战斗,不仅要和严寒、激流斗争,还要和敌人的飞机、大炮搏斗;不仅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敢和毅力,而且要有战胜敌人阴谋诡计的智谋……

当天下午,架桥。

河水冰冷刺骨,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身上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很快就麻木得失去知觉。

为了保持体力,一半人在岸上休息取暖,一半人在河里操作,每小时轮换一次。起初还不错,后来河里的同志总拖延着不肯上岸,岸上的人等不得换班也跳下水,火堆边的人越来越少,弄得干部们不得不一个个往岸上推,甚至下命令。可是你把这个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

一天一夜,一座低水位桥在晚霞闪烁的金刚川上站了起来。

谁知就在这时,四架油挑子(敌人轰炸机)从西南方向窜来,接着便是震耳的爆炸声。桥被炸断了。

是不是请示师里推迟出车时间?

副连长的话刚说完,就听到后边公路上响起马达声,汽车一辆接一辆直向桥头驶来。从汽车上跳下个干部,张嘴就嚷:咋搞的!看今晚炮弹怎么送上去。

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我没好气地顶了他一句。他好像没听见,转身指挥着汽车隐蔽在山沟里。

我们也开始了紧张的修复工作。

在忙碌的人群中,我忽然发现有几个不认识的战士也在扛木料。便问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汽车司机。

啊,不成,这里有我们,你们出了事谁去送弹药?

不行!修桥也叫你们包了,可支援前线是大家的责任。听到声音我扭头看,正是方才那位干部,想起刚才对他的态度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桥修复已经是后半夜。望着满载弹药的车辆源源不断地从桥上开过,心里感到无比的轻松。

前线战斗激烈地进行着,敌人为了破坏我们的运输线,每隔十几分钟就向大桥猛轰一次。尽管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抢修,但运输还是时常中断。副连长整天蹲在桥头望着河水出神,连饭都不顾得吃。

这天,我吃过晚饭,路过三班,便走了进去。

指导员,你说能不能在渡口上多架几座桥,敌人炸毁这个,还有那个。周光田扬着头问我。

好是好,那得费多大工夫,我想了很久,若是能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那该多好。李朝元慢吞吞地说。

看不见?桥哪有看不见的,除非不修。周光田摇着头说。你真是,光长个子不长心眼,桥修在水底下,不就看不见了吗?”“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

我回到连部,已是深夜。推门的声音惊动了伏在桌边睡觉的副连长,什么?桥又炸断了?

我笑了笑说:你真是做梦也想着桥。接着便把三班的争论告诉了他。他凝神地听完,如获至宝地把脑袋一拍。

对!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呗!说着他在纸上嚓嚓地画起草图来。河边又沸腾起来。

通讯员小倪那清脆的嗓音,高声领唱四川号子:

志愿军哪!嗨哟!智谋高哪!嗨哟!水下架桥!呀歪子哟!气死美国佬!呀哟!……

小倪,有你封家信!连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卷报纸和不少信件。小倪正专心看家信,我和连长走过去。小倪,又是你妈催着要立功喜报了吧?

嗯!指导员,我妈见到了黄妈妈。他兴奋地把信交给我。原来他妈参加了四川省中江县的军属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黄继光的母亲。信末嘱咐小倪热爱朝鲜人民,努力工作,向黄继光学习。我向战士们宣读了这封信。大个子周光田拍着小倪的肩膀说:啃!我看咱小倪也快当英雄了。说得小倪满脸绯红,夺过信钻出人群,又去扛木料了。

敌人打炮了,赶快卧倒!”“通讯员负伤了!

小倪全身紧紧地俯卧在桥桁上,头部鲜血直流,卫生员忙着给他包扎。伤势怎么样?我问着,吩咐卫生员把他抬到后面去。

指导员!桥没修好,我死也不离开,人家黄继光能舍身堵枪眼,咱这点伤难道就要退下战斗吗?

只准在岸上干轻活,不准下水作业。

天还没黑,水下桥架设成功了。桥面离水面约30公分,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油挑子急得在天上瞎哼哼,可就是发现不了目标。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创造,你一言,我一语,马上编成个快板:

咱们工兵双手巧,天大困难吓不倒,英雄修起水下桥,气死美国油挑子;桥上水,水下桥,上下都是水,车在水上跑。

(作者当时任一八○师工兵连政治指导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水冰冷,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人,可我们的战士这个被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足见我们的战士深知这座桥对前线战事的意义。
B.“我”没好气的一句“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表现了“我”听了“干部”说的话后心生怨气。
C.“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三班战士们讨论的话,给副连长带来了灵感,从而决定修一座水下桥。
D.战争中的一封家信使小倪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借机向战士们宣读家信,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向黄继光同志学习,保家卫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志愿军战士群体形象。
B.小说开头的诗歌、文中具有地域色彩的“四川号子”和结尾处的“快板”,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艺术性更强。
C.“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D.小说开头写了寒冷的天气、凶险的地势、湍急的水流以及敌人不时轰击的炮火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顽强。
8.小说在叙述志愿军“修桥”这件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小说在波澜壮阔的背景下选取战争中的一个场景,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礉破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或曾祖父辈。
C.“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孔子适周”中的“适”字是“前往,到某地去”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的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崇尚谦虚不张扬的德性。就像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愚钝。
B.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一致。
C.老子推崇“道”的思想学说。“道”就是一种虚无,是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司马迁认为他的著作措辞微妙不易理解。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也贬斥老子学说。司马迁对这种儒道对立的现象非常感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②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14.选文中关于老子是何人有哪几种说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下联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6.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1-08-16更新 | 5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