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末 2023-03-14 1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节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制于西方理论,导致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持续存,在呈现出一种不断摇摆和难以扎根的浮动状态。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是如此,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许多方面总是充满矛盾因惑。例如村两委关系,在西方竞选的原则下,存在权力合法性质疑,导致两委不和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又如政府的运动式推进,受到绝对自治的西方标准的批评,导致政府他治与村民自治产生难以弥合的矛盾;再如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都被西方的一元化思维左右,形成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基于此,我们的现代化不论是观念还是实现路径都需要做出深刻调整,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提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往,我们只简单借用和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总给人不得要领与难以信服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西方理论遮蔽甚至蒙蔽。

习近平基层调研则不同,它从中国广大基层特别是乡村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提炼和升华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而拨开了覆盖于中国问题之上的西方迷雾,也容易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如果以西方分权理论为准则,中国基层治理极易陷入碎片化和低效失效的境地,有时甚至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然而,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方式进行协同治理,很多复杂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所在。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以明事实、知道理、增智慧、得通达,将复杂问题化解于无形。例如习近平“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之类的表述不只是用语修辞实际上是经过调研后对国情、乡情、村情、民情、人情、人心的熟知是中国式智慧“人情练达皆学问”的集中体现。

(节选自赵秀玲《习近平基层调研与中国政治发展》,《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经过两次飞跃,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得到证明,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B.西方一元化思维使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基层治理形成割裂。
C.西方分权理论存在碎片化的低效的特点,容易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
D.习近平基层调研源自实践,是系统性治理,能够解决中国现化化建设的复杂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是由对客观物质的感性认识经过大量积累后飞跃而形成的。
B.先进阶级势力力量较弱时,可能会失败,但最终会因其思想的正确性取得成功。
C.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相对于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伟大。
D.西方理论的遮蔽性和蒙蔽性,导致其在中国出现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的“一般的说来”“主要是”“极易”等用语,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材料一先论述了实践产生思想,接着从反面论证了思想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C.材料二大量举例,论证了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进行基层治理现代化会产生诸多问题。
D.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习近平基层调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霞飞

白小川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没事的时候,她就一个人愣愣地瞅着天边的一片红霞,哼唱这首歌,思忖心事。云卷云舒,霞光灿烂多姿,那抹红更像燃烧的火焰。直到有人喊,红霞,有你的快递,她才猛然间惊醒,飞快地跑出去。

每一天都类似,每一年都在复制,日子在红霞那,无非就是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去看看老人。

他在L城,是一名消防员,后来也叫应急人。

自从结婚后,两人就聚少离多。红霞理解他舍小家保大家,向来时间紧、任务急。好在最难的那几年已经过去了,孩子整五岁,自己能跑能玩,哪像小时候一生病,红霞就得大半夜背孩子去医院,孩子扎针哭,她也跟着哭。想想那几年,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真苦,真不容易。可谁容易?谁不苦!他容易吗?那年,L城的五金城着了场大火。那火烧的,咱是没见过。他们中队奉命前往救援灭火。临走前,他特意打个电话,说是去执行任务,紧急。那天是老人的生日,说好一起过的。那天满L城的救火声,嗷嗷地叫。老人说:“怪吓人的,你看电视新闻也报呢,L城的消防车全部出动,看来火不小。”大家都盯着电视画面,直到生日蜡烛燃尽也没有吹,蛋糕也没切,全家人都注视着火势的发展。消防员全副武装,斗战火蛇,浓烟滚滚,大火翻飞,水柱喷涌。

他是第二天才打来电话报平安的,全家人紧绷着的那根弦这才松了下来。老人立马说:“切蛋糕!”

红霞就怕老人生病,一边得照顾老人,一边还得照顾孩子,分身乏术,那就咬牙扛呗。老人一生病就想儿子,想他的安危,想他能回来看看。有次老人昏迷了,嘴里直嘟囔:“儿子,儿子。”红霞说:“就快回了。”正巧他打来电话,红霞又瞒着他说家里都挺好的,别担心。红霞最高兴的,就是他总给她制造浪漫的小惊喜。隔十天半个月,红霞就会收到一份快递,有给孩子的乐高玩具,给老人的营养品,还有给她的新衣服。他会换着样地寄来,他知道这些红霞都会自个儿买,红霞也知道其实他想快递的是一份看得见的思念。后来,每天盼着快递来,居然成了她不可或缺的生活。

“我爸是消防英雄,他手里的水枪,好厉害,好厉害!”这是孩子在玩伴里最引以为傲的。操场上几个小孩,正在玩孩子手里的消防救援车模型。看着看着,红霞的眼前真就有了一辆成武庄严的消防车,开车的不正是他吗?他在向她招手,说,红霞我回来了,这回得多陪你几天,陪你逛街,买衣服,陪孩子去吃麦当劳,去淘气堡玩,全家旅个游。可突然,他又接了个电话,对不起啊红霞,你看,又来任务了,我得赶紧走,下回一起补上吧。说着,那辆成武的消防车就跑得无影无踪。他走远了,红霞才说,你个大骗子

红霞最喜欢看天边的那抹晚霞。因为他说,你看,那就是你。红红的脸蛋儿,一袭红衣,晚风一吹,你就会在天边翩翩起舞,你有多迷人啊!红霞就说,你个大骗子,当初就是听了你的花言巧语,才嫁给你的。

晚霞下的红霞,想着想着就笑了。

那天,他又在执行任务前说:“红霞,我又要休假了,等这次任务完成,我立马回家。这回保准得多陪你几天,陪你逛街,买衣服,陪孩子去吃麦当劳,去淘气堡玩,全家旅个游。”

那次的任务很艰巨,是山林起火,受灾面积很大,扑救任务很困难,除了消防官兵,还动用了当地大量的人力物力,危险可想而知。

很快,关于那次救援任务的相关报道,陆续传遍了网络。直到救援任务结束,红霞才最终下了定论:他是实打实的大骗子,骗了我一辈子!

微风轻拂,天边的霞光依旧鲜红如初,艳丽多彩,像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一只大鸟飞来,匆匆叫了几声,迅速冲向天边的霞光。

某日,孩子扯着红霞的手。

妈妈,爸爸这次出差需要那么久?

嗯,他很忙。

那能有多忙?我就跟他视频一下,也不行?我想爸爸,求你了妈妈,就一下。

红霞抬头看向天边。咬紧牙。真不行。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父亲生日宴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家人对火情的密切关注和对“他”安危的极度担心以及对“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B.“他”执行重大任务前往家里打的电话,既是告知家人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就是告别,表明了"他"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C.父亲生病想儿子,红霞“骗”他说“就快回了”,是对老人的安慰;不将父亲的病情告诉丈夫,是默默地承担。
D.文中两次提到“他”要带孩子去玩、带全家旅游的承诺,都表现了“他”对家人的愧疚和对平常的幸福生活的期待。
6.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的歌词,既与红霞的名字巧合,暗示出丈夫的身份,又表现出红霞期盼丈夫回家的心情。
B.“他是第二天才打来电话报平安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从侧面表现出火情之大,灭火时间之长、难度之巨。
C.文章通过大量补叙,交待了“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以工作为重却无心关爱家人的“应急人”形象。
D.文章运用比喻,把“霞光”,比作“火焰”“火”能让读者比较容易联想到投身消防事业、充满工作热情的“他”。
7.红霞三次说丈夫是“大骗子”请分析其中不同的感情。
8.文章结尾红霞与孩子的对话读来让人动容,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B.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C.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D.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在这里指李世民的秦王府。
B.百司,指大臣,是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司”一词,也泛指官吏。
C.格物,文中指纠正人的行为,与儒家经典中常说的“格物致知”的“格物”意思相同。
D.致仕,指官员离职退休,古代官员一般七十岁须致仕,如有疾患也可提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受到李世民的厚待,视之为知己,下定决心为李世民夺取帝位而竭尽心力。
B.房玄龄重视招揽人才,每次平定贼寇,他都第一时间收罗谋臣猛将,以备李世民之用。
C.房玄龄因深受李世民礼重,被隐太子等人诬陷,遭到排斥,但李世民对他信任如故。
D.房玄龄为相十五年,非常辛苦,他多次上表辞职休养,不被允许,可见其深受倚重。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苏武传》)
13.结合文本,概括房玄龄被称为“良相”的原因。

三、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4. 下面对教材中的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每四句一换韵,韵律婉转悠扬。全诗以月的运行为线索,景色和情理相融,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B.《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梦中与妻子相见,却“相顾无言”,“无言”胜过了万语千言,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C.《李凭箜篌引》前四句打破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突出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D.《燕歌行》写了一场雄浑悲壮、惊天动地的战事,歌颂了将士团结一心、戮力杀敌、死斗突围的壮举。
2023-03-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