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1835196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节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制于西方理论,导致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持续存,在呈现出一种不断摇摆和难以扎根的浮动状态。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是如此,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许多方面总是充满矛盾因惑。例如村两委关系,在西方竞选的原则下,存在权力合法性质疑,导致两委不和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又如政府的运动式推进,受到绝对自治的西方标准的批评,导致政府他治与村民自治产生难以弥合的矛盾;再如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都被西方的一元化思维左右,形成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基于此,我们的现代化不论是观念还是实现路径都需要做出深刻调整,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提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往,我们只简单借用和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总给人不得要领与难以信服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西方理论遮蔽甚至蒙蔽。

习近平基层调研则不同,它从中国广大基层特别是乡村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提炼和升华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而拨开了覆盖于中国问题之上的西方迷雾,也容易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如果以西方分权理论为准则,中国基层治理极易陷入碎片化和低效失效的境地,有时甚至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然而,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方式进行协同治理,很多复杂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所在。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以明事实、知道理、增智慧、得通达,将复杂问题化解于无形。例如习近平“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之类的表述不只是用语修辞实际上是经过调研后对国情、乡情、村情、民情、人情、人心的熟知是中国式智慧“人情练达皆学问”的集中体现。

(节选自赵秀玲《习近平基层调研与中国政治发展》,《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经过两次飞跃,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得到证明,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B.西方一元化思维使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基层治理形成割裂。
C.西方分权理论存在碎片化的低效的特点,容易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
D.习近平基层调研源自实践,是系统性治理,能够解决中国现化化建设的复杂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是由对客观物质的感性认识经过大量积累后飞跃而形成的。
B.先进阶级势力力量较弱时,可能会失败,但最终会因其思想的正确性取得成功。
C.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相对于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伟大。
D.西方理论的遮蔽性和蒙蔽性,导致其在中国出现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的“一般的说来”“主要是”“极易”等用语,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材料一先论述了实践产生思想,接着从反面论证了思想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C.材料二大量举例,论证了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进行基层治理现代化会产生诸多问题。
D.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习近平基层调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
【知识点】 政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窃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埋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来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您工的最妙方法。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竞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继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等重要论断,对于我们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领导干部调研的重点。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全面真实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凝聚群众智慧,使各项政策措施契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利益。

调查研究不是为调查而调查,而要有的放矢,发现真问题。只有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分析解决复杂问题,把中央决策和上级部署落实落地,使调查研究真正产生实效。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掌握、运用并积累了大量调查研究方法,如碍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典型调查等。这些宝贵经验永不过时。当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结合时代和社会变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调查、统计调查等,这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科学性。

(摘编自陈志勇《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活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剥夺不进行调查的同志的发言权是公道的,因为这些同志肯定是闭着眼睛瞎说一顿,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B.有些领导同志能力不够,遇到困难问题解决不了,恼火叹气,请求调动工作,这种“撂挑子”的行为是懦夫的表现。
C.“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一句中,前一个“本本”是指马克思主义等正确的理论。
D.毛泽东同志、习近平同志都对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正要论断,这说明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阐述了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指出调查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观点鲜明。
B.读过马克思主义却成了革命叛徒,不识字却常常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材料一运用对比,旨在论证工人阶级重视调查。
C.材料一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如“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
D.材料二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重点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人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主观瞎说一顿的“唯我”、以为上了书就是正确的“唯书”、把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当作金科玉律的“唯上”都是应该极力反对的。
B.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马克思是“先哲”,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被证明是对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开展调查研究时,应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同时,也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科学思维,致力于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倾向。
D.在信息时代,调查研究的方法应与时俱进,由蹲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等传统调查方法向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调查等方法转变。
4.材料一的语言表达特色鲜明,请任从两个方面举例概述。
5.请举两个历史故事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9-02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出自《后汉书·虞诩传》,意思是立志不应贪求容易实现的目标,做事不回避艰难,这是为人臣子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提出的“四有”要求中,也对干部的担当提出了要求,即“心中有责”。可见,古往今来,责任与担当都是为政者的操守。

①                 。古人云,“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这对广大干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面临前辈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时,干部能否承担责任与担当就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干部都应身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拿出骏马追风、驰而不息的踏实,敢啃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用自己艰苦奋斗的汗水来换取社会和谐、民生幸福。

②                 。大时代需要大担当,而大担当需要大能力。如果水平跟不上,只会好心办坏事。因此,每个干部都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重要阶梯,一方面加强理论武装,积极主动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学深科学理论,学透专业知识,学精现代科技,着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政治上清酲、业务上娴熟、知识上广博,实现靠博学蓄才气。

③                 。范仲淹的“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就是因为他能正确看待得失,敢于担当、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做人做事。越是在危急时分,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能感到担当的珍贵。当前形势下,领导干部的“日子”大多“不好过”,既然选择留下来担当,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在工作中,干部要出于公心,要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不能计较个人的名誉、前途。当然,担当有时会受到挫折和委屈,也要顶得住压力,经得起风险,把逆境和挫折作为人生阅历的财富,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心中始终有群众。这样才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

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中国正昂首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虽然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指日可待,但是前路依旧荆棘丛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们唯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才能把握机遇,成就一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事业。

(节选自陈思《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材料二:

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拈轻怕重,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换言之,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

(节选自陈大昊《事不避难者进!干事创业就要“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期、深水区,面临前辈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更需要干部能够承担责任与担当,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幸福。
B.在当前形势下,干部要出于公心,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更多地奉献牺牲,不考虑个人名誉与前途,成为人民需要的干部。
C.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因而现实中会出现缺乏闯劲、拈轻怕重的人和缺乏韧劲、遇到难题就瞻前顾后的人。
D.对于国家民族而言,面对绕不开的“最厚的地方”,只有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能够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习近平所提倡的“心中有责”与《后汉书》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责也”一脉相承,都论证了责任与担当是为官的操守。
B.材料一通过援引《行路难》的诗句说明身处时代变革下的我们要学会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把握机遇,成就事业,同时也呼应了选文标题。
C.材料二引用王安石的观点旨在证明“最厚的地方”虽常意味着困难风险,但往往也离成功最近,只有真正的“有志者”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D.材料二举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例子,说明共产党要在困难的地方站住脚,坚守革命奋斗精神,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砥砺意志,开创局面。
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陆谷孙教授为完成《英汉大词典》,花费近20年的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年过半百。
B.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在拍摄前闭门三年专门研究《红楼梦》,听取红学家意见。
C.作家费孝通理论联系实践,走入基层,综合研究,最终完成了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
D.《现代汉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半年时间来修订“骑”的读音及其含义。
4.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分论点,要求三个分论点结构一致。
5.两则材料都发表了关于“事不避难者进”的看法,请分析两篇文章论证上的不同点。
2022-11-07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40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全党对这个重要观点的认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历经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40年来,依靠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获得巨大成就,创造和积累了无数有益经验。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40年前,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两个凡是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人民日报》之《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的科学认识》)

1.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阶级社会和没有阶级的社会中,人的认识发展都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D.只有依靠实践的结果,才能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而不能凭主观来决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期的结果,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
B.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C.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因为缺乏了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所以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
D.因为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所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空前发展,这归功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22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