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二 期末 2023-02-21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目的是坚守和传承高贵的英雄主义精神,以期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B.《伟大的转折》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也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C.“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对共产主义信仰追求的坚守。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剧作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一些不足,削弱了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
B.在80多年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因为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C.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的懈怠和现实中的一切困难,在新时代阔步前行,否则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回到长征路上,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更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州委书记率州级领导干部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C.“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如是说。
D.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毛泽东《七律·长征》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蛇

阎秀丽

古镇有木桥,桥上人影晃动。桥影、人影、灯影,像一条条流光溢彩的长蛇,在河面上葳蕤蜿蜒。

一白衣女子披着艳红的披风在木桥上俏立,划过何先生的眼眸,他放下手里的书,呆立在船头。

河水在光影里晃碎那星点的灿烂,河边青砖黛瓦的屋脊,水面上来往的船只,桥上那一袭红裳,让何先生平静无波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何先生将船泊在码头,走到岸边的酒肆里。两碟小菜,一壶老酒,何先生坐在窗前,自斟自饮,不说话,从清晨到黄昏。一本书在桌子上静静地躺着,书未翻开,人却已微醺。

女子站在桥上,她的目光追随着河水蜿蜒的远方,何先生的目光追随着女子的身影。他很快得知,女子是戏班里的当家花旦。

何先生成了戏班里的常客。

戏班是古镇的戏班,当家花旦风姿清绝,唱腔幽咽婉转、起伏跌宕,经常赢得满堂彩,成为一方名伶。闲暇之时,常站在小桥上凝眸远望,纤细的腰身在风中摇摆着,成了一个鲜活的风景。

日本兵进驻古镇,人们惊慌失措,却是无处可逃,只能安于天命。看着日本人在古镇上烧杀抢掠,家家关门闭户,曾经热闹的小镇冷清了很多。只有那青石板的路,潺潺的河水,和那河上的木桥,在日本人的肆虐中一如既往。

戏班的生意冷清了很多,为了生存,戏班并没有停歇,继续唱着经典的曲目《白蛇传》。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就是何先生。他静静地看着听着,女子在台上凄然地唱着念着。两人从没说过话,但是目光流转之时,已经有了对方的影子。

白娘子唱落了泪,何先生听动了情。

台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多了一位观众:一个留着仁丹胡的瘦削男子。

何先生和那个仁丹胡端坐在台下,轻轻地在膝盖上打着节拍。台上唱得柔肠百转,台下听得如醉如痴。

精彩处,两人相视一笑,齐声叫好,互相敬了一杯茶,无形中竟然亲近了很多。但是白娘子只对着何先生唱,眼睛里好像没有看到仁丹胡。

进来几个日本兵,在仁丹胡的耳边说了几句话,仁丹胡看了一眼何先生,抱拳转身离开,这让台上的女子心头一震,就连唱腔都走了调。

过了几天,戏班里闯进来几个日本兵,哇啦哇啦一阵后,才明白,那个仁丹胡男子,就是宪兵队的少佐。

少佐是个中国通,对这个东方大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被白娘子的妖气和美艳所迷住,场场不落,乐此不疲。而这些日本兵来,要请女子去宪兵队唱,给新来的日本大佐助兴。

几番邀请被拒之后,少佐阴阴一笑,跷着兰花指,对着白娘子道:“岂不知老僧有青龙禅杖,怎能让你妄逞刁强!望空中叫一声护法神将。”

话音未落,呼啦啦闯进来一队日本兵。

当何先生再到戏班里听戏的时候,却见狼藉一片,只剩下班主一人捂着伤口收拾着东西。

戏班散了。班主叹口气说,白娘子进了雷峰塔,出不来了,走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何先生不语,只是淡淡一笑,说:“等着,她很快就能回来,带她远离此地。”

何先生带着一个小厮出现在日本宪兵队,对那个仁丹胡的少佐说:“少佐喜欢中国戏曲,特此前来为少佐敬献一段。少佐如有雅趣,也可以和在下同台演唱,您扮演法海,我饰演青蛇,如何?”

“好的好的。我最喜欢中国的戏曲,你我是朋友。”少佐脸上的肉跳动起来,瞪着嗜血一般的眼睛,指着旁边血肉模糊的白衣女子说道,“她的,扫兴!”

何先生的瞳孔瞬间收缩了一下,看了一眼微弱地喘着气的女子说道:“不懂风情之人,少佐何须动气?在下自幼从师学艺,也是名动关外,定不会拂了少佐雅意。”说罢,便令小厮把女子拖了出去,以免扫了兴致。

何先生把小厮扛来的大包裹打开,从里面掏出一个硕大的螃蟹形状的东西,告诉少佐,这是戏曲道具蟹壳,法海最后不敌青蛇,躲到了这里,戏也就剧终了。

少佐兴奋地换上法海的衣服,像模像样地比画了起来。何先生粲然一笑,画上柳眉弯弯桃花眼,穿上一袭青衣,手执三尺龙泉剑。少佐不由得呆了,眼前哪还有什么何先生,只是一个明艳照人的青蛇。何先生双眸如星,眼波流转,剑舞生风,唱道:

“报仇雪恨返江南,救姐姐、出磨难,再找法海上金山,邀请火神来助战,摧毁那雷峰塔,娘娘再现彩云间。”

唱罢,余音未了,青蛇莲步轻移,青衣飘忽,嘴角轻扬,邪魅一笑。少佐手舞足蹈地跟着旋转,袍袖缠绕之间,却见那青蛇剑指法海,法海扭动挣脱,反身钻进蟹壳里。

青蛇巧笑嫣然,纤指轻晃,旋即一阵烈焰瞬间在他们周身燃烧起来,龙泉剑在火焰中寒光闪动,惨叫之声从蟹壳中传出,门外的日本兵冲进来,还没等日本兵射出子弹,屋内瞬间燃起的大火便已吞噬了所有的一切。

一年后,日本兵撤出古镇。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一白衣女子在那炮火摧毁的断木桥上,唱着:“难得是患难中一家重见,学燕儿衔泥土重建家园,小青妹搀扶我清波门转,猛回头避雨处风景依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女外柔内刚,即便身为女伶,也不惧怕日寇的威吓,虽遭折磨仍不屈服,不为其演唱,展现其铮铮傲骨。
B.文中何先生虽是一介书生,但也是性情中人,只因意中人白衣女不愿为日寇表演而惨遭酷刑,故怒发冲冠为红颜,甘愿牺牲自我拯救知音。
C.白衣女断桥吟唱,表达出对何先生的思念和舍身相救的感激,饱含着对劫后古镇重建的希望,体现了中华儿女面临外来侵略时的不屈精神。
D.小说将戏剧《白蛇传》白素贞、青儿、法海三个角色与文中白衣女、何先生、日军少佐的命运相联系,让读者在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国恨家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把握细节,文中多次通过描写眼睛来丰富人物形象。如白衣女演唱时与何先生的目光流转,显现了二人的相知相惜。
B.小说人物语言内涵丰富,文中多次出现人物借用戏中唱词来暗示情节发展,表现情感,如少佐借用法海的唱词,暗示白衣女的被扣和受刑。
C.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手法来刻画日军少佐这一人物,先描绘其对戏剧的痴迷,而后揭露其阴险狠辣的真面目,将其觊觎我国文化瑰宝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D.本文巧用隐喻。蟹壳既是戏曲道具,也隐喻日寇如螃蟹般横行中国,同时也是螃蟹死后的躯壳,暗示了侵略者必将被消灭的下场。
8.请分析以《青蛇》为标题的用意。
9.本文体现了“在雅致中展现精巧”的特点,请在“雅致”与“精巧”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B.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C.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D.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秦汉时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
B.匠石,名为石的巧匠,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
C.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其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
D.太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建的庙宇,只供奉皇帝的先祖。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却反过来遭到庄子的批评。
B.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达到了庄子的境界。
C.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厚礼聘请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将千金和尊位比作养以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拒绝出仕。
D.庄子论著大多是寓言,寓哲理于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奇巧有趣,意蕴深刻,不失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五石之瓠和栎社树的“无用之用”体现在哪里?
2023-02-17更新 | 38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

陆游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注】①关辅:关中及三辅地区。②征镇:魏晋以来监临军事、守卫地方的军官。③新丰: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初游长安,路过新丰,在旅店遭受店主的冷遇,后得到唐太宗赏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词,但词人并没有对画作进行描绘,而是借画外之景寄托情怀。
B.上阕连用“三川”“关辅”“两河”等地名,揭示了金兵入侵、中原沦丧的沉痛现实。
C.下阕转向个人命运的感喟,词人借“新丰客”典故抒发年华老去、怀才不遇的悲愤。
D.全词兼有叙事、写景和抒情,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陆游沉郁悲怆的艺术风格。
16.请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的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