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181365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敬者,本名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成王即位,乃营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大国之民莫不宾服。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

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号为建信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B.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C.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D.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建都于此。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可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如“莅中国而抚四夷”。
C.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也泛指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定都关中的建议遭到群臣的反对,刘邦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定都洛阳,后留侯张良力陈定都关中的好处,高祖最终定都关中。
B.刘敬善于把握时机,胆识过人。他出身戍卒,路过洛阳时,通过刘邦身边的将领希望拜谒刘邦,得到召见和赐食。
C.韩王信与匈奴想联合攻汉,刘邦派刘敬到匈奴窥探虚实。刘敬见匈奴士兵多老弱之人,猜测此乃匈奴营造的假象,建议不可贸然进攻。
D.汉朝初立、内忧外患之际,刘敬提出的策略对新生政权的存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被赐姓和封爵,体现刘邦对其政治才能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2)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5.刘敬认为关中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赵王鼓瑟                 鼓瑟:击鼓弹瑟
B.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一齐,共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         既罢归国,相如功大
C.请以秦咸阳为赵王寿        有攻城野战大功
D.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智大勇,挫秦国之威。
B.归国之后,蔺相如官阶擢升,从无到有,得意洋洋,仗言辞立功。
C.廉颇自视功高。攻城野战,战功卓著,远胜口舌为劳之人。
D.廉颇勇于改错。宾客见证,肉袒负荆,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17-09-02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礉破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或曾祖父辈。
C.“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孔子适周”中的“适”字是“前往,到某地去”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的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崇尚谦虚不张扬的德性。就像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愚钝。
B.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一致。
C.老子推崇“道”的思想学说。“道”就是一种虚无,是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司马迁认为他的著作措辞微妙不易理解。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也贬斥老子学说。司马迁对这种儒道对立的现象非常感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②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5.选文中关于老子是何人有哪几种说法?
2023-03-04更新 | 11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意家居,诏召问治病诸事,具悉而对。

问:“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悬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问:“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

问:“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取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生多验            决:判断
B.然脉法不可验          胜:完全
C.以故表所诊            籍:记录
D.后闻医灸之即          笃:确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仓公,齐太仓长    今臣意所诊
B.不以家家            或不人治病
C.故别百病以异之      其顺者治之
D.更悉禁方予之        故扁鹊其伎见殃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左右行游诸侯                         然而他常到四周的各个诸侯国游历行医
B.别人之脉各名之                       另外给人的脉络各自命名
C.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        医术高明的人能区别其不同之处,医术不高的就将其混为一类
D.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意年轻时虽医术高明,但有时不愿给人看病,所以常遭家人怨恨。
B.淳于意治病既参照圣人制定的标准,又能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C.淳于意认为年轻人脉气旺盛应该注意加强运动,这样才符合自然规律。
D.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扁鹊、仓公因医技高超而惨遭不幸的极大同情。
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仓公医术精湛的主要原因。
2020-06-15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