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1837216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常恶田单,田单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齐襄王。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何不使使者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内牧百姓,循抚其心,布德于民;外怀戎翟,礼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天下莫之能止。然而安平君以为不可,故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今国已定,王乃曰‘单’。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安平君:田单封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B.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C.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D.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指除去,与《逍遥游》中的“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去”字的含义不同。
B.“谢”指感谢,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的“谢”字的含义相同。
C.“左右”指近臣,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的“左右”含义不同。
D.“以为”指认为,与《过秦论》中的“自以为关中之固”的“以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以跖之狗吠尧的故事解释自己中伤田单的原因,提到狗跟随公孙子和徐子的不同反应,是以狗喻己,委婉地暗示田单,他自己想改变依附对象的心意。
B.齐王的九个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并非是因为貂勃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为了后面中伤田单做铺垫,从他们挑拨离间的话语间可知貂勃与田单两人关系匪浅。
C.田单在内对人民广施恩惠,对外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篡位之心昭然若揭,严重威胁到了齐王的统治,因此齐王在酒宴上流露出对其的不满情绪。
D.貂勃有口才,不仅以跖之狗吠尧的故事得到田单的推荐,又在齐襄王不满田单的时候用周文王和齐桓公的故事启发齐王,最终使齐王解除猜忌并杀死那九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
(2)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天下莫之能止。
5.齐襄王直呼田单的名而不叫其封号,何以引起貂勃的强烈反应?貂勃为何积极为田单进言?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0-30更新 | 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孙子为书谢曰:“‘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此为劫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才、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故弑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骋于郑,未出境,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自立也。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杼帅其群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夫疠虽痈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绞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杂布与锦,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有删改)

【注】①孙子:即荀子,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故称孙子。②疠:癞病,麻风病。③闾姝子奢:古代美女、美男名。④嫫母:即丑女。⑤瘵(zhài):病,多指痨病。疾苦,困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B.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人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C.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D.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与“繁启、蕃长于春夏”(《荀子·天论》)两句中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弑,封建时代称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母,是一种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为。
C.本文中“因自立也”中的“因”字与后文“因为赋曰”中的“因”字含义相同,都表示“于是”。
D.“以是为非”与“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以商汤、武王为例劝说春申君,认为春申君以百里之地礼待荀子,将会对春申君不利。
B.赵国尊荀子为上卿后,门客又以伊尹、管仲为例强调贤臣的重要性,劝说春申君请荀子回国。
C.荀子讲述崔杼弑庄公的故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偏听偏信,应当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D.荀子作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错勘贤愚、混淆是非,上天很神明,不要以愚昧自惹灾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年少而矜才,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
(2)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
2023-06-30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间,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报曰”与“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B.“燕王以书让间”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C.“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两句中的“顾”含义不同。
D.“卒留赵,不报”与“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之托带着礼物拜见赵王,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建议进攻赵国,这个建议得到了燕王肯定,燕王便立即派栗腹和庆秦攻赵。
B.燕王喜就燕国进攻赵国一事询问乐间,乐间不同意这个决策,他认为赵国实力尚存,就算是以三倍兵力也不能战胜赵国,燕王听后很生气。
C.燕国发兵六十万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迎战,大败燕军;于是,乐间离开燕国,燕王喜写信给乐间,信中责备、谢罪之意兼有。
D.乐间离开燕国后,燕王喜向乐间承认错误,并分析了乐间之所以离开燕国的原因,同时他也希望乐间能重返燕国效力,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制也,唯君图之!
2023-06-0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