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0 题号:183815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黑科技原意指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远超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我们当前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的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改善产品的使用体验等。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的话,黑科技是指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或产品,包含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在当今信息科技领域,铺天盖地的黑科技迎面而来,常规的产品升级、做工进步、配置提升,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黑科技。它必须具备两大要求:第一是要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不算;第二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或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和要求。

黑科技一词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而这一词语却越来越有滥用的倾向,什么公司、产品都想沾点黑科技的喜气和荣光,殊不知如果不加规范地滥用,把新词语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把黑科技作为企业营销的手段,最终将损害新词语的生命力,并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它们都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普适性也更强。一方面,价格越来越大众化,像名片般大小的电脑只需几百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难获得。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照顾到了少数群体的使用需求,像适合渐冻症等群体的眼动输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实际也正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与大众的生活贴得更近,不断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

这样一种特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过往历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人类正在迎来的新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相处的方式。可以说,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科技产品上天入地,更将进一步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世界中展开它的力量。

科技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已经从过去的单个工具更迭,变成了场景改造。新的科技革命对于日常生活的改造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的成果不再限于解放劳动力和满足某个需求痛点,而是致力于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科技潜入生活场景之中。比如说,大量智能穿戴设备的诞生,再比如,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意味着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正在越来越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在今天变得如此具体又系统。这些成果或许不像一些国之重器那般闪耀,但它之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实际获得感的强化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一种微观注脚。

(摘编自朱昌俊《好技术自带人间烟火味》,《光明日报》)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黑科技与艺术具有内在共通性。因为新奇,黑科技给人以日常之外的欣喜感,而艺术所追求的也是超越常识常理的束缚,让人的情感或思想逸出当下,走向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黑科技与艺术联手,无疑会实现效果的增强。

事实上,远在古代,不少艺术的奇幻效果就和黑科技相关。专家提出,古代一些壁画是用化学颜料以三叠押色法绘就,在风化作用下,画中人之相貌会在短时期内变化,让人产生独特的视觉体验,故称变相。在当时,这显然是一种黑科技。它给人心灵所造成的震撼,想来不亚于今天的新媒介艺术。

科技在艺术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充当艺术媒介本身,确为一种趋势。纵观当下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用在艺术传播、展览的环节,一类则用于艺术的创作。而黑科技要真正成为塑造新媒介艺术未来之手,应秉持科技向美艺术向善两大理念。

数学物理学家书弗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艺术的事业。科技作为科学理论的技术形态,无疑承担着把科学之美现实化的功能。它一方面让生活更富有秩序感和协调感,另一方面给生活带来冲击和惊奇,促使其发生改变,这都是与艺术处于同一向度的。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新媒介艺术,除了借科技之力实现艺术之美,还要呈现科学本身之美。

艺以载道是中西文化皆有的传统。随着人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媒介物质本身的自主地位和功能越来越实现出来。不过,媒介的独立性的增强不意味着之减损,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黑科技,目的是强化而非减弱佛教之。艺术应唤起人心中的正念,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灵体验。保持艺术的人文本质,防止因为黑科技的过度使用,陷入纯粹感官的声色犬马之中。

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把新事物进入戏曲后被戏曲化用的过程称为驯化。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狐狸的驯服。

(摘编自胡一峰《黑科技不能了艺术本身》,《中国美术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黑科技”这一词语作为企业营销的噱头,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B.“黑科技”的普适性体现在价格相对来说更便宜、使用范围更广和更方便人们的生活。
C.新的科技革命致力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点。
D.“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应该数及出科技与艺术本身的优势与特点,实现共赢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材料一从“黑科技”一词的原意设起,义对其包含范围和要求等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B.材料二引用名人书中的观点来读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C.材料二举智能穿戴设备及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等例论证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的融合。
D.谈到新媒介艺术中“新科技”的使用时,材料三运用童话故事中的“驯服”进行类比。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不属于“黑科技”运用的一项是(     
A.在北京冬奥会上,颁奖礼服采用的世界顶级抓绒保暖面料,不仅比传统材料更轻薄,还能让穿着者体温高出4-6摄氏度。
B.基于基因测序的伴随诊断通过预测肿瘤患者药物反应、毒性、耐药性或超进展实现为肿瘤患者“量体裁衣”,以期为患者提供肿瘤精准诊疗的最佳方案。
C.为增强艺术展的体验感,组委会拟研发一种AI导览设备,游客穿戴上后与名画中的人物能够实现对话,身临其境参观展览。
D.通过一台物业自助终端机,小区业主即可于全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在线上办理门禁卡、登记注册和相关缴费等事项。
4.请梳理概括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假如你是“黑科技”主题展厅的主要策划人员,要求按照不同的主题篇章来布置展厅,以文字或者产品的形式向大众介绍黑科技,你会设计哪些篇章?分别涵盖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设计思路。
【知识点】 时评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区块链?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技术问题,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其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的“存”和“证”难题。比如在版权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电子证据存证,可以保证不被篡改,并通过分布式账本链接原创平台、版权局、司法机关等各方主体,可以大大提高处理侵权行为的效率。在金融、司法、医疗、版权等对数据真实性要求高的领域,区块链都可以创造安全、高效的应用场景。

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可以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与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不同,区块链上的信息都会通过点对点广播的形式分布于每一个节点。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探索把房地产数据上链,在买房的时候,老百姓只需要到银行跑一次就可以实现产权过户。可以预见,随着“区块链十政务”的落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办理将成为常态,以后再也不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了。

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很大程度是因为缺少信任,交易成本高、违约风险大。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信任互联网”的转变。区块链可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可信度,通过链上可拆分的电子凭证实现资金的流转融通,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

市场经济是复杂系统。如何实现多方主体的高效协同,是经济发展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在全球语境下,跨境支付、跨境贸易、跨境物流,更是涉及各个国家出口、进口、运输、监管等各个方面。有人做了一个统计:2014年,马士基航运从非洲肯尼亚运输牛油果和玫瑰至欧洲荷兰,耗时1个月的跨国运输涉及超过30个主体200多次沟通交互。而把区块链运用于全球贸易,各方都可以同时协作管理,保证所有信息电子化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各个离散程度高的主体仍能有效合作。

总之,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来创造价值。随着区块链与金融资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的价值将在数字世界流转,将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变革升级。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早有布局,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应用场景比较丰富,完全有条件在这个新赛道取得领先地位。

同时还要看到,区块链目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安全、标准、监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能够在有序竞争中打开区块链的想象空间。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人类能够发展出文明,是因为实现了大规模人群之间的有效合作。亚当·斯密所阐释的“看不见的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由此观之,区块链极大拓展了人类信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许,区块链不只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可能是下一代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

(摘编自《区块链技术创新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

材料二:

要发挥区块链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并使其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把握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深化区块链管理。

区块链作为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是对互联网技术的重大突破,只有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增强自主创新过程中,才能提升核心技术的变革能力,不断推进技术变革和效率变革,促进新动能体量的不断壮大,充分发挥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环境、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区块链可以对交易中的信任问题进行把控,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开展,对解决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个人信用贷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创造高效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块链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应用,能精准掌握不同区域间要素资源的各自特点,从而可以根据各区域发展特色,对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间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融合;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能智能化地识别各领域的问题所在,促进人们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享受到更加便捷、更为智能和优质的服务,提升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能精准化地识别城市运行中的短板,促进有效施策,进而增强政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由于当前区块链技术尚不够成熟,应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制定和完善与网络隐私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法治建设,有效防止私人信息的非法泄露和利用,为区块链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普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更好地发挥其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供法律保障。

而人才是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关键,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优秀的区块链人才才能为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应出台相关政策,强化企业的人才意识、技术意识,建立完善的区块链人才培养机制;要加强对现有高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形成不断学习新领域新技术的良好氛围,强化区块链技术的学习机制,使学习、掌握、深化区块链技术成为常态,不断发挥其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摘编自唐晓彬、王亚男《从区块链特征看应用长短板》)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涉及密码学等很多技术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一些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B.区块链是一种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类信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C.制定和完善与网络隐私相关的法律法规,能更好发挥区块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D.要充分发挥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需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增强自主创新过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共服务领域,区块链能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B.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应用场景丰富,在这个新赛道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C.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区块链能精准掌握不同区域间要素资源的各自特点,使我国生产要素得以最优配置。
D.加大对高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区块链技术学习机制,区块链技术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的优势的一项是(     
A.把控交易中的信任问题B.智能化识别民生各领域的问题所在
C.精准化识别城市运行中的短板D.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区块链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协作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1-11-16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北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没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据经验的精神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份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而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闵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连勃发展的社会面就,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显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D.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3.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2-11-10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

《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

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

(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

材料二:

一部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材料三:

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时间因为某种原因而宅着。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有的人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加紧学习,刻苦锻炼,弥补亲情……而有的人过得颓废而无聊:睡懒觉,打游戏,追网剧。劝他做点有意义的事,他还振振有词:“难得闲着,还不让人歇几天?”

宅家时选择忙还是闲,干还是躺,属于个人选择,但哪个更有意义,答案不言自明。宅着的时候,让平日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一旦怠惰懒散成为习惯,人很容易落入舒适的陷阱,从而丧失进取的斗志。

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原因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气质和品格。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品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编自陈凌《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冠病毒》描写了人类在面临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病毒虽让人类生命陷入危机,但最终还是被打败。
B.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
C.一部好的抗疫文学作品,虽身份界限、空间界限模糊,但不妨碍作品对人类处境展开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
D.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能用读书来充实日常生活,那我们就将会拥有强健的精神筋骨和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花冠病毒》意在指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才招致其攻击,造成灾难,目的是告诫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B.病毒肆虐,面对恐慌和毁灭,普通人难免会陷入心理困境。唯有那些具备勇气和责任感的强者,才能帮助人类走出困境。
C.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的主战场也在武汉。所以说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它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D.疫情期间,宅家时的选择纯属个人问题。宅在家中睡懒觉,打游戏,追网剧,只要适度,没有任何问题,是不能指责的。
3.下列各项中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B.三国时期吕蒙用心读书后,鲁肃再次和他交谈,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C.北宋范仲淹断齑划粥,却毫无怨言,专心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政治家。
D.南宋吕祖谦性情急躁、易怒。通过读书,磨炼品性,心中忿气“涣然冰释”。
4.请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材料二中“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5.钟南山院士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和人类长期共存。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一情况。
2022-12-16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