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1840733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能听见音乐吗

有一位印度科学家每天在自家院子演奏小提琴,他发现,在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长在院子里的植物比长在院子外的植物更茂盛。由此他认为,可能是美妙的小提琴音乐促进了院子里植物的生长。

植物听觉方面的科学研究始于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对着含羞草演奏大管,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它的叶子闭合。他在实验记录中说,这真是一个“愚蠢的实验”,植物根本就“听不见”音乐。

20世纪60年代,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多罗西的一项研究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为了完成学分,多罗西在音乐学院进修时选修了“生物学概论”这一课程。她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她选取了几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将它们分别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之后,“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

这个实验【甲】过程有对照,【乙】结果与众人的认知相符,【丙】结论一经报道就迅速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若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个实验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无法重复(实验者本人和其他专业科学实验室都无法重复相同实验以得出相同结论)。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符合科学规范的相关实验均不能证明植物可以对外界的音乐作出反应。

为什么植物不能主动对声音作出反应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对于动物来说,声音是周围环境变化的即时信息,动物可以根据声音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危险,从而决定是躲避还是战斗。而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必消耗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了。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坚实的证据支撑,每一个实验证据都要有严格设计、精确对照、多方面控制变量、多次重复、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符合我们的预期,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令人或惊讶或惊喜的“科学实验结果”时,首先要想一想这个实验是不是具备科学研究的要素,进而判断实验结果到底真实与否。

(取材于房裕东的同名文章)

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             因而             可是
B.尽管             而且             因此
C.不仅             因而             可是
D.不仅             而且             因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试图通过对植物演奏音乐来促进植物的变化,但是这项研究并不成功。
B.多罗西仔细对比了不同音乐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况,这样的研究过程很严谨。
C.到目前为止,植物能够对外界的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并没有得到科学验证。
D.植物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没有什么用处,不必耗费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
3.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植物听觉实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揭示原因——提倡科学精神
B.对比植物听觉实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总结规律——提倡科学精神
C.列举植物听觉实验——介绍实验原理——揭示原因——展望研究前景
D.对比植物听觉实验——一介绍实验原理——总结规律——展望研究前景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密、存活最好的“第三季活化石”——40余万亩的天然胡杨林。胡杨林是塔里木河流域典型的荒漠森林草甸植被类型,从上游河谷到下游河床均有分布。无论是朝霞映染,还是身披夕阳,它在给人以神秘感的同时,也让人解读到生机与希望。

有沙漠的地方才有胡杨,胡杨始终与沙漠进行着抗争。在盛夏干旱的残酷煎熬中,惟独胡杨依旧神采奕奕挺立在黄沙之中,展示出一派茁壮和苍劲。秋天,荒野上的胡杨林穿上它一年中最灿烂的盛装。粗壮的树干,硕大的树冠,表明它已蓄积了充分的能量。它将以顽强的生命力,抗御即将到来的严酷寒冬。数百上千年,它们就是如此一步步走过。

胡杨,维吾尔语叫“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由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人们又叫它“沙漠英雄树”。

胡杨,还有红柳、梭梭、沙枣等沙漠植物,它们的一生是一部启示录——有关生命与死亡、大荒守卫与绝处逢生的启示录。

1.文中“第三季活化石”指的是什么?(     
A.沙漠B.轮台县
C.塔里木盆地D.天然胡杨林
2.根据文意,有什么的地方才有胡杨?(     
A.干旱B.严寒
C.沙漠D.风暴
3.维吾尔语“托克拉克”的意思是(     
A.最好活化石B.最美丽的树
C.沙漠英雄树D.生命启示录
4.以下关于胡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挡洪水B.抗干旱C.御风沙D.耐盐碱
2020-10-12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尤其是7月,降水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全国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当代作家魏巍所著的小说《东方》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色不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纪以后,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好天气预报的先决条件。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雨的观测)通常使用的工具是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形成了气象业务中的雨量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等级时段降雨量
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于0.1小于0.1
小雨0.14.90.19.9
中雨5.014.910.024.9
大雨15.029.925.049.9
暴雨30.069.950.099.9
大暴雨70.0139.9100.0249.9
特大暴雨大于等于140.0大于等于250.0

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

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20227月某日中午前后,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内(不到30分钟)发生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陡增,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 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度,简称雨强。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示降雨的缓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造成的灾害等,与气象预报业务中雨强的概念关系更紧密。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除了运用集合预报方法,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

2022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建立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使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预警、辨风险,让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
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
D.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得至今暴雨准确预报是难题。
C.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
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预报。
3.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2023-12-18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在肯尼亚马萨伊马拉草原上,我们总能看到长颈鹿在悠然地嚼着金合欢的叶子。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所以,聪明的长颈鹿自然会找新的地方进餐了。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 300 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这种现象其实也发生在大熊猫身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挑嘴的大熊猫就只愿意吃冷箭竹,像毛竹、麻竹这样的竹子根本就不入它们的法眼。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 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 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 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相对来说,作为考拉食物的三种桉树中的桉叶油含量远不如柠檬桉、蓝马里桉、辐射桉、丰桉这些应用于精油生产的桉树。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 400 克的桉树叶,这仅仅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吃下的蔬菜总量,但这却是一只考拉一整天的能量来源。

考拉会细嚼慢咽,尽可能地避免快速摄入大量的毒素。所以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约为 4~6小时,而吃饭快的人可能一天的进餐时间加起来只有十几分钟。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 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1855 年,就在被首次发现的 30 年后,人们发现马铃薯甲虫开始啃食美国科罗拉多州马铃薯,并且它们的胃口出奇的好,所有的马铃薯叶片都是它们嘴巴里的美味,如果叶子被啃食得过于干净,它们还会去啃食马铃薯块茎。所到之处如风卷残云,因为最早的危害发生在科罗拉多,所以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酷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醋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酷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笛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所以人吃下含有龙葵素多的食物时,轻则出现口腔和喉咙刺痒的症状,严重者表现为体温升高和反复呕吐而致失水、瞳孔散大、呼吸困难、昏迷、抽搐,如果剂量更高则会因为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 P450 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这个清除的过程,就像在垃圾焚烧厂焚烧垃圾一样清除有害物质,毕竟燃烧通常也是氧气与有机物剧烈反应的过程,只不过在生物体内这种垃圾处理过程会温和很多。至于细胞色素 P450 单加氧酶系统就像是点火系统,让马铃薯甲虫拥有了可以熊熊燃烧的抗毒小宇宙。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醋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 Bt 蛋白(苏云金芽跑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能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农药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6-20更新 | 3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