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84714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

(节选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类祁连山。谥之并广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悼之B发属国C玄甲D军陈E自长安F至茂陵G为冢H类祁连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正对”,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属,“归属”,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C.归,“返回”,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
D.道,“道路”,与《<论语>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道”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突然到来,轻敌被俘。卫青凭此一战,被天子升任为大将军。
B.霍去病十八岁被卫青任命为票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被封为冠军侯。
C.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直到张骞赶到,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行动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
D.汉武帝虽命卫青和霍去病同为大司马,但此时霍去病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于是,卫青的地位日益衰落,而霍去病则日益显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5.材料二中,霍去病深受汉武帝“重爱之”的原因有哪些?
2024-02-02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罪
B.郑伯肉祖牵羊以        迎接
C.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其身之可             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况草野无闻者欤
B.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不心服
D.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还也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020-04-22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材料二: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官史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出来。
拘张仪A秦王B必怒C天下D见楚之E无秦也F楚G必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舍”指招待宾客的上等房舍,后也指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B.“箕帚之妾”中箕帚原指扫除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妻妾的谦称。
C.“符”即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D.“折节”一指降低自己身份,二指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发展;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齐国,便设计离间齐楚,破坏齐楚联盟,达到先削弱楚国邦交的目的。
B.陈轸献计说,楚国应暗中联系齐国,表面假装与齐国断绝关系,以此来试探秦国。
C.楚怀王没采用陈轸的计谋,而让宋人潜入齐国境内辱骂齐王,避免了齐、楚的正面冲突。
D.靳尚替张仪在楚怀王及其宠姬郑袖面前“设诡辩”,使张仪得以从楚国顺利逃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2)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楚国最终大败的内因和外因。
2024-02-1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