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217685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材料二: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官史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出来。
拘张仪A秦王B必怒C天下D见楚之E无秦也F楚G必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舍”指招待宾客的上等房舍,后也指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B.“箕帚之妾”中箕帚原指扫除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妻妾的谦称。
C.“符”即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D.“折节”一指降低自己身份,二指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发展;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齐国,便设计离间齐楚,破坏齐楚联盟,达到先削弱楚国邦交的目的。
B.陈轸献计说,楚国应暗中联系齐国,表面假装与齐国断绝关系,以此来试探秦国。
C.楚怀王没采用陈轸的计谋,而让宋人潜入齐国境内辱骂齐王,避免了齐、楚的正面冲突。
D.靳尚替张仪在楚怀王及其宠姬郑袖面前“设诡辩”,使张仪得以从楚国顺利逃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2)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楚国最终大败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谜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是如何告诫孔子的,请简要概括。
2022-10-26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B.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C.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D.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里”与《论语·里仁》中“里仁为美”的“里”都是居住之意。
B.“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尊敬,如孔子、孟子等。
C.道家,诸子百家之一,老子、庄子是其代表人物,“道”是其最高概念。
D.“家”是先秦时大夫统治的地方,即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诸侯封地称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崇尚谦虚不张扬的德性。就像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愚钝。
B.老子的道德学问远超过常人。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老子道德与学识的高深莫测,达到了非常人所能理解的高度。
C.老子推崇“道”的思想学说。“道”就是一种虚无,是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司马迁认为有关他的著作措辞微妙不易理解。
D.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老庄申韩“四子”的合传,“四子”学术皆以“道德”为依归,而老子思想更见深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2021-09-06更新 | 1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言人人皆得过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穹,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

(节选自《典论·自序》)

材料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邛、笮、昆明,还报命。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时四海既困A中平之政B兼恶卓之凶逆C家家思乱D人人自危山东牧守E咸以《春秋》之义言F人人皆得G讨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波浪线句中的“恶”,与《墨子·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
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兼采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用来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C.文中“要狡兽”的“要”,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含义相同。
D.略,文中指巡行,巡视,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生于乱世,时值董卓专权,颠覆朝政,各方豪杰,群雄并起,黄巾军盛行于海岳,山林强盗横行在并州冀州,百姓暴尸荒野。
B.曹丕长于军中,自幼习骑射,颇受曹操喜爱,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探讨骑射技术。
C.曹丕自叙生平,娓娓道来,从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到一己之好,作者不忌琐细,笔势纵笔驰骋,收放自如,文风通脱自然。
D.司马迁十岁习诵古文,曾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畜牧,二十岁即纵游四方,遍历胜迹,出仕之后曾奉命出使巴蜀,巡视昆明一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2)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5.两则材料均为“自序”,请概括回答两则材料的相同点。
2023-12-03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