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85051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濬为羊祜参军,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祜曰:“濬有大才,必可用也。”濬在益州,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寻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诏濬罢屯田兵,大作舟舰。别驾何攀以为:“作船不能猝办,宜召诸郡兵合万余人造之,岁终可成。”濬欲先上须报,攀曰:“朝廷猝闻召万兵,必不听;不如辄召,设当见却,功夫已成。”濬从之,令攀典造舟舰器仗。于是作大舰,作船木屑,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屑,白吴主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吴主不从。彦乃为铁锁横断江路。王濬虽受中制募兵,而无虎符;广汉太守张斅收从事列上。帝召斅还,责曰:“何不密启而便收从事?”斅曰:“蜀、汉绝远,刘备尝用之矣。辄收,臣犹以为轻。”帝善之。诏书使王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建业,受王浑节度。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扬州别驾何恽谓周浚曰:“全吴精兵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乘胜东下,所向辄克。谓宜逮引兵渡江,直指建业,大军猝至,可不战禽也!”浚善其谋,使白王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屯江北以抗吴军。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成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明公为上将,见可而进,岂得一一须诏令乎!”浑不听。

(节选自《资治通鉴·王濬灭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
B.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
C.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
D.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地位很高,在不同的朝代,职权略有变更。
B.功夫,在本文中指做事花费的时间。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的“功夫”意思一样。
C.虎符,帝王授予臣属兵权的信物,用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符合”一词即来自此。
D.节度,本来是职官名,三国东吴所设,主掌管军粮。文中用为动词,是“管辖、调度”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如羊暨认为他不能委以重任,而羊祜却认为王濬很有才能,必将有为。
B.在益州奉命打造船舰时,王濬为完成任务采用何攀的建议,先大规模招募兵勇,然后再上报朝廷。
C.王濬依照诏令募兵,但是没有朝廷下发的虎符,广汉太守张斅拘捕了相关办事官吏并上报朝廷。
D.攻打东吴时,扬州别驾何恽对周浚说,应让王濬乘着所向皆克的有利形势渡江直取建业.攻灭东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吴主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
(2)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成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
5.智者有言:“临机处变,成就功业。”文中的王濬、吾彦和张斅分别有哪些做法能够体现这样的智慧?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元济纵兵侵掠,及于东畿。诏鄂岳观察使柳公绰以兵五千授安州刺史李听,使讨元济。公绰曰:以吾书生不知兵邪!即奏请自行,许之。至安州,号令整肃,区处军事,诸将无不服。士卒在行营者,其家疾病死丧,厚给之,妻婬者,沈于江,士卒皆喜。故每战皆捷。公绰所乘马,踶杀圉人,命杀马以祭之。或曰:圉人自不备耳,此良马,可惜!曰:材良性驽,何足惜也!竟杀之。元济遣使求救于郓。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元济,上不从。

考功郎中愈上言:淮西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因条陈用兵利害:今诸道发兵各二三千人,羁旅异乡,与贼不相谙委,望风慑惧。将帅以其客兵,待之既薄,使之又苦。或分割队伍,兵将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闻唐、汝等州与贼连接处,村落百姓悉有兵,习于战斗,识贼浅,比来未有处分,犹愿自备衣粮,护乡里。若令召募,立可成军。乞悉罢诸道军,募土人以代之。

甲寅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节度使愬谋袭蔡遣十将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遇捉生虞候丁士良擒之。士良,元济骁将。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辛未,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军出,不知所之。曰:但东行!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少休,食乾,整羁,复夜引兵出。诸将请所之。曰:入蔡取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令击之以混军声。四鼓,愬镢其城为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遣李进诚攻牙城,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晡时,元济于城上请罪。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摘编自《孙子兵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寅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节度使/愬谋袭蔡/遣十将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遇捉生虞候/丁士良擒之
B.甲寅/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节度使/愬谋袭蔡/遣十将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遇捉生虞候丁士良/擒之
C.甲寅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节度使/愬谋袭/蔡遣十将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遇捉生虞候丁士良/擒之
D.甲寅/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节度使愬谋袭/蔡遣十将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遇捉生虞候/丁士良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识贼深浅”中的“深”字与“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深”字含义不同。
B.土人,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也是对不发达地区人的称呼。文中是指前者。
C.“愬镢其城为坎以先登”与“凿地为坎,置煴火”(《苏武传》)两句中的“坎”字含义相同。
D.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晡时对应干支中的未时,即下午三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绰自告奋勇带兵讨伐吴元济,他关爱士卒,解决了士卒们的后顾之忧,因此每次作战都取得了胜利。
B.韩愈认为淮西三州正当残灭破败、困顿艰难的末路,而且面临着天下的全部兵力,他们的毁灭是指日可待的。
C.李愬共率三千士卒对吴元济发起突袭,最终在百姓的帮助下攻破吴元济所居住的卫城,吴元济被迫选择投降。
D.孙武认为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地分析、研究的。只有了解道、天、地、将、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材良性驽,何足惜也!”竟杀之。
(2)昨日力屈,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
5.在柳公绰和李愬中任选一人,选择合适的角度谈谈你对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的理解。
2023-05-24更新 | 1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且云: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若服而抚之,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帝大悦,赐帛五百段,日引矩于御坐,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裴矩闻西突厥处罗可汗思其母,请遣使招怀之。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文本二: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碛口贮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大亮上言: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此乃施虚惠而收实利也。上从之。甲寅,高昌王文泰入朝。西域诸国咸欲因文秦遣使入贡,上遣文泰之臣厌怛纥干往迎之。魏征谏曰:今天下初定,前者文泰之来,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时厌怛纥干已行,上遽令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B.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C.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D.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西突厥、吐谷浑都属西戎。
B.乙丑,文中指的是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而成的纪月历法。
C.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保护皇帝,贞观时的宿卫机构被视为天子禁军。
D.宾客,贵族的门客、策士,也作客人的总称,文中指客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致力于经略西域,究其原因,既有对西域珍宝的喜好,也有对秦皇汉武伟大功绩的仰慕。
B.突厥灭亡后,多数朝臣认为应将投降的十万户人分散内迁,授之耕织,进而使塞北空旷无人,但温彦博并不赞同。
C.唐太宗设西北道安抚大使管辖伊吾地区,在碛口存放粮食,赈济来到此地的西突厥部族,使者四处招抚,往来不绝。
D.高昌王文泰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跟着文泰派使节入朝进献贡品,唐太宗便派朝中大臣前往迎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
(2)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5.对于中原与西域的往来,魏征和裴矩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2022-05-03更新 | 1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东京朝觐,不许。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有删减)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有删减)


【注】①矧:况且,何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以雄图A而起B河汾C以力战D而平E汴洛F家仇既雪G国祚H中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丙酉,后一位是戊酉,可纪年也可纪日,文中用于纪日。
B.东京,指后唐陪都开封,后唐京都在洛阳,因东京在其东方,故当时称开封为东京。
C.籍,文中指账簿、簿册,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不同。
D.牝鸡司晨,文中比喻刘后窃权乱政,其中的“司”与“司机”中的“司”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为了自家的便利,私自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从珂,致使庄宗大怒,于是将李从珂降职,还拒绝答应李嗣源的觐见请求。
B.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并且将此意告诉了魏王李继岌,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这也为他后来遭宦官陷害埋下了祸根。
C.蜀中盗贼四起,主动留下除患的郭崇韬遭到了众人的合伙陷害,庄宗听信谗言,先是愤愤不平,后愤怒不已,对他动了杀心。
D.材料二认为,庄宗的灭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骄奢、淫逸,加之伶人扰乱朝纲、后宫乱政等等,都可作为对后世的警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2)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5.对于庄宗亡国一事,材料二提出了“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疑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他亡国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