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85224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 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 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一边是中国的城镇化高速发展,一边是传统农村深陷在旧文化的泥潭中。全国百分之十的村落是空心村,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来看,乡村文化重构的步伐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梯度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用一种方法、一种政策、一种理念都解决不了乡村的问题。能否把乡村的文化保护好,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强调重构乡村文化,不能单纯地由农民来重构,一定是社会文化精英来引导。如果农民能够重构的话,那么传统农村就不会有几千年来不变的残留的落后的文化。文化重构,主要是找那些优秀的空间、优秀的地域精神,找那些值得传承的集体记忆来进行重构。其本质就是让农民市民化,让他们受教育、有价值取向和集体良知,像费孝通当年讲的“在底层形成文化自觉、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所以我们提出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的发展路径,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意义上,需要再一次强调:重构乡村文化不是保护落后。理论意义上,那些值得我们记忆的特殊空间、有真正传统乡愁的村庄,像乌镇、周庄那样的村庄并不是特别多。多数乡村仅仅是能够居住的空间,而不是具有文化特质的和地点精神的文化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让大多数乡村人成为有文化的人、成为城市人、成为市民,之后再去建设乡村,这样才能够出现乡村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不是把农民留在那里就叫留住乡愁,而是要把那些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保存好,并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乡愁。那么,乡村的乡愁通过什么来建构呢?就是尽可能把乡村特色化、差异化,而不能出现万村一面的现象。比如欧洲的一些小镇,有的卖巧克力、有的卖旧报纸、有的卖老爷车、有的卖特色餐饮,特色产业不一定就是工业,更多的是文化,是历史。所以,我们强调保护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原习俗、原风貌和原地点精神。

记得住乡愁、表达出乡愁、保护好乡愁,必须是在现代化路径中、社会整体财富增加时才能达到。而我们研究城市可以知道,城市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财富中心,它对农村的保护、重建也是很有帮助的。政府强大的财政能力有助于改变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城市反哺乡村的功能。

加快城镇化就是建设现代化,换句话也就是要重构乡村的现代性,让乡村人有城市人的生活取向、价值取向和生存能力。可以想象,当传统农村变成现代生活的聚集点、现代生活的小镇时,农村将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正如孟德拉斯所说:那样的乡村里,农民的房子比城里人大、农民的冰箱也比城里人大,但那已不是传统农民,他们在敲响传统农业的丧钟。

(摘编自张鸿雁《重构乡村是我们的使命》,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重构乡村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区域发展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在重构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学科,多种方法来解决乡村问题。
B.重构乡村文化的引导力量应该是社会文化精英,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参与重构乡村文化。
C.重构乡村文化不是保护落后,而是重构那些优秀的空间、优秀的地域精神及那些值得传承的集体记忆。
D.重构乡村文化,本质是让农民市民化,让乡村人有城市人的生活取向、价值取向和生存能力。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的发展路径,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B.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就叫留住乡愁,而是要把那些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保存好,并让他们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才能够真正保护好乡愁。
C.当农村里也有知识分子时,欧洲一些特色小镇的产业不再是工业,而是通过保护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原习俗、原风貌和原地点精神等方式留住了文化和历史。
D.发展现代化、走城市化发展道路与重构农村文化并不矛盾,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对农村的保护、重建起到强大的输血功能。
2020-11-05更新 | 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代楷模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其伟大人格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源泉,时代楷模则是其在我国现当代的表现与结晶,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说: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君子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务虚名,不贪图享受,不以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成功的标准,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这样才愈益显示出君子人格之崇高。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对金钱十分淡定。他衣着朴实,在公众眼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他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为家人谋取利益。

时代楷模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是由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以基本生活为度,从不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被誉为中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曾经说过:只要我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弄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他们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事业,为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编自邬静《论时代楷模的君子人格》)

材料二

近日,中宣部授予张桂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新华每日电讯》社共同编写的《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备受关注。

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在云南早已广为人知,云南省委曾经两次发出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对张桂梅作了深度报道,但是,从张桂梅日常生活的细节点滴展开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与展示。《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无疑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与呈示。该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张桂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大量细节展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时代楷模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书中,76个小故事、108幅插图,共同呈现出了张桂梅投身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鲜活形象。这些故事和图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告诉人们,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复制,而是可亲可近、可以学习借鉴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职业,承担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奠基石的重要作用。随着张桂梅在当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把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人们通过这本书,在张桂梅身上看到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张桂梅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无论是在华坪县民族中学,还是在华坪县女子高中,张桂梅身边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师团队,是他们与张桂梅一起工作、生活,共同成就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张桂梅,其实也是山村教师的典型、代表、缩影。在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像张桂梅那样的乡村教师如同满天繁星散布全国,他们像张桂梅一样坚守三尺讲台,构成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本真和本色。通过这本书,很多人都可以在那些故事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联想各自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教师致敬。

(摘编自20211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高尚人格是对君子人格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B.孔子和张居正所说的君子与时代楷模在人格上有相通之处,他们心系国家民族,实现了有价值的人生。
C.潘建伟的话体现了时代楷模要有炽热坚定的理想情怀、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兼善天下的仁爱之心。
D.《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楷模的伟大人格内涵极其丰富深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值得深入挖掘、阐释,并加以提炼、升华。
B.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心无旁骛地生活和工作,提升道德判断力与践行力,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跃上新台阶。
C.张桂梅义无反顾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行动继承了君子人格。各种权威媒体对她的报道诠释了其具有奠基石的作用。
D.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张桂梅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事迹证明,人可以因团队而卓越,因行动而成功。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新冠伊始,湖北的疫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为助力家乡,湖北姑娘郭女士和丈夫连夜委托基金会送物资到家乡。
B.“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这是2017年殉职的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生前一段颇具诗意的自白。
C.一辈子能做成一种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王逸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再有10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种新药,带给患者生的希望。”
D.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王继才就是一个证明。32年,11680个日日夜夜,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坚持戍守开山岛,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向时代楷模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3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绘画自然也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绘画一样,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图像创造。《尔雅》中说“画,形也”。南齐谢赫《画品》六法中其中两法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正是绘画的这一功能,促使汉唐人物画得到较快发展,记功颂德、图写功臣形容的任务,自然就落在画家身上。在山水画发展的初期,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山水画创作也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由于中国画,特别是在绢本和纸上所作的绘画,主要是用毛笔绘写,固而多用“写”。中国绘画和文字一样,创作方法还存在“刻”。如甲骨文、石鼓文、部分金文、石刻文字,其创作方法是锲刻,画像石、铜器上的线刻画,亦都是“刻”,但中国画的主要方法当然是“写”,就像用毛笔写字一样,表示的是“图写”,即“状貌”。

元明清文人画发展到20世纪初,遭遇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之时,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群起而攻之,大唱中西调合。虽然文人画重写意简笔,但仍有写实工笔的意蕴存在于中国画的形式和精神之中,否则,我们的中国画可能完全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写实手法,而西方之古典写实方法在中土也会水土不服。无论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徐蒋教学与创作体系,还是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新浙派人物画,都较为成功地将西方写实因素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和发展。如果中国画本身没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这种结合就没有基础,这种革新也就不会成功。

中国美学精神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早在《尚书》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之说。汉代扬雄又说:“书,心画也。”所以,我们的先秦至汉魏美学,将诗歌、音乐和书法都看成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虽然主形和重形,但是我国的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对于绘画仍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观照”,以及南朝宗炳的“畅神”和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观念中。顾恺之、宗炳、谢赫都是著名画家,他们在强调写形、象形的同时,还注意到写形状物的精神表达,即更高的精神与心志内容的要求,就是要以形“写神”“传神”,还要“畅神”,借以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象和意的关系乃是一重要哲学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宋代欧阳修则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把画“意”作为一种绘画理想。此外在创作中,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五代董源、巨然,到宋代文同、苏轼、米芾,再到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王,水墨写意,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主流画科和主要表现方法。

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引介到中国时,林风眠等人开辟中西结合的另一道路,即将中国写意笔墨同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所以我们说中国画的本性辩证地解决了创作中的主客体精神哲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所选文段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也是一种图像创造的艺术,它的主要方法是“写”和“刻”。汉唐的人物画和初期山水画都体现了中国绘画“象形”这一特点。
B.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同中国水墨画能相结合,其原因是中国画本身就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
C.“气韵生动”这一绘画美学标准是受美学精神言志表情的传统影响而产生的,它强调绘画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
D.画“意”作为一种绘画理想,促使水墨写意的山水画、花鸟画得到较快发展,唐时它们已成为主流画科和主要表现方法。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B.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
C.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
D.中国画的包容性:吸纳与创造
3.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成为现实的两点理由。
2019-10-22更新 | 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