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85811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日开始的这个周末,很多年轻人走进考场,参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为290万人,2020年达到341万人。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虽然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之所以这样,是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甚至,在录取阶段也存在这种现象。近期湖南大学发布公告拟取消郑某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就曾引起舆论关注。

概而言之,当前的考研热有着诸多不理性成分。它是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盲目报考,导致考研报考人数井喷。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如今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考研主力军,其考研率超过60%,部分院校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将更高的考研率作为招生的金字招牌,以及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已经就业人数),在这些学校考研也演变为应试教育。学校如同高四一样,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即便能考上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研究生招生单位担忧。

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尽管我国研究生扩招还有很大空间,但如果扩招是迎合应试考研学历情结,那无益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同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下,学生考研才能以提升能力为主线进行规划,而学校办学也才能摆脱学历导向,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环球时报》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考研热的连年升温,考研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B.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今年考生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将只有七八成。
C.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意识,是考研报考人数井喷的重要原因。
D.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从揭示现象、分析原因、到指出危害、解决方法逐层展开,逻辑严密,立论深入,说服力强。
B.文章主要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当前考研热的盲目与诸多不理性表现,从而应当适当“降温”。
C.文章在分析考研主力军构成时,对相关院校不恰当的办学定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与担忧。
D.文章在论证问题解决时,主要从“外”“内”两方面展开,指出既要参考借鉴国外经验,又要改革完善内部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考率高,是因为不少人当初报考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
B.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当前考研热中诸多不理性。
C.由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因而我国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应对火爆的考研现状。
D.要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需要建立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能力的评价体系。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

材料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对此,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乙】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居世界第一位。【丙】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丁】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历史基因,曾经遭受的苦难境遇和渴望发展的现实愿望,以及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目前,中国累计派出3.6万余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彰显了我们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

(摘编自孙敬鑫《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

材料三:

国家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的,其形式有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和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坦诚地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则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今天翻阅这段历史,足以让人思量中国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取得重要成果,但在世界上有时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我们要把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贯通于故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分析。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国家形象的真实性容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我们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讲述故事。

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但也要看到,在目标国家的落地率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是必要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世界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仅限于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其他方面不太了解。
B.只要中国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各国联动发展,就可彻底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C.中国出兵和出资进行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重大实践。
D.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形象稳定上升,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B.海外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能给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带来积极意义。
C.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塑和他塑方式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虽然时代不同,但对于目前中国形象的展示仍有借鉴意义。
D.因为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证明“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如今中国拥有强大的声音,中国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引领性的角色。
A.【甲】B.【乙】C.【丙】D.【丁】
2021-11-25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仅表现在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所带来的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国际格局调整上,还体现在社会思潮、文化观念、心理结构特别是人们的国际秩序观、时代价值观、哲学发展观的变化上。

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幅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赋予了全球跨文化交流更多的手段、渠道和动能。世界正在进入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代表、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文明时代。过往的工业经济模式要求劳动者具有集体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纪律性,而数字经济环境下则对人的个体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应,人类文明形态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程式化、机械化,向现代信息文明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③在信息多元复杂的时代,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经验、情感和信仰作出判断,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封闭而独立的信息茧房资讯回声室,有时甚至滋生情绪化或非理性的后真相现象。相对于事实与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变得更为重要,网民更倾向于在虚拟网络空间寻找真实存在感。

④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流取向,世界文明秩序笼罩在西方文明中心论之下。时至今日,以美欧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在文化价值、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处于优势位置,国际人文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之势。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经济危机久拖不决、自身社会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外来移民异域文化持续输入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等内外因素冲击和影响,美欧国内政治、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出现深刻变化,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动摇,美国的种族00“大融炉向文化马赛克演变,欧洲不少民众对社会支柱性信念提出质疑、对现有体制失去信心,迷失前进方向。随着认知的混乱和共识的难寻,美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危机,身份主义政治盛行,文化虚无现象加重,反移民、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异军突起。

⑤这种国内价值观焦虑、散乱和迷茫映射到国际层面,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更加倾向于用逆全球化的文化排外主义应对多元人文国际格局发展,出现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合流,种族主义与霸权主义合流的现象。一方面,他们高举意识形态终结”“历史的终结等旗号,强推所谓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他国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全球主义的渗透和植入。文化霸权主义及其秉持的一元化逻辑加剧了不同文明版块之间的张力,威胁着人类文明多样性。

⑥与此同时,反对和抵制西方文化一元化作法,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已成为各国人民越来越强烈的呼声,保持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文化隔阂、文明对立、族群冲突等问题不断对现代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国际社会亟须增强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探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对话,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选自《光明日报》——《百年变局视域下全球人文交流走势及特点》20198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强推“普世价值”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其秉持的一元化逻辑会威胁文明的多样性。
B.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是目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要展开文明对话,共建命运共同体。
C.“信息茧房”有封闭性的特点,是因为人们作判断依赖经验、情感和信仰而不是理性。
D.美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产生了逆全球化发展的民粹主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当下的全球人文现状充满了忧患,但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B.文章五六两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一元化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
C.文章论述结构是先交代变局的时代背景,然后是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是应对策略。
D.文章论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之时,首先交代了变局发生的时代背景。
3.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人类文明的责任感,需要打破文化隔阂,缓解种族冲突。
B.在非理性的“后真相”时代,网民更倾向以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来寻找个人真实存在感。
C.数字文明时代不同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程式化、机械化,它更看重人的个体性和创造性。
D.西方文明中心论长期以来决定着世界文明秩序,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流取向。
2021-08-05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2年以来,光盘行动广泛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然而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如单位食堂,人们排队倒掉餐盘中余下的很多饭菜;宴席散去,酒桌上留下了不少未光之盘;餐厅消费中也时常可见超量点餐……

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去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减少餐饮浪费,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观念的必然要求。有研究显示,如果人类减少粮食浪费和提高粮食生产链的效率,将对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节约粮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可谓一举多得。

培养节约习惯,需要善于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层面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培养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和消费观,鼓励和表彰节约行为,倡导餐桌上的文明新风。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层面的作用,如学校加强相关知识与政策的科普。还可通过新媒介、新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众,真正做到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也不再困难。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还需餐饮行业共同努力,优化服务与经营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湖北武汉餐饮业协会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发布包括N﹣1点餐模式在内的6条倡议。北京、江苏、陕西等地行业协会的倡议书也包括多项节约措施。这些举措,从服务侧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动力,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启发社会各环节探索更有效的节约措施。

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更需从上到下形成全维度的社会风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更具有感召力与说服力,才能助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节约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节约粮食,杜绝公款浪费,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的问题,还关系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做好实践者与监督者,形成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文明新风就能吹遍神州大地,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将会成为社会新风尚。

(摘自王欣夷《让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成为社会新风尚》,有删改)

材料二: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约有1/3被丢弃或浪费掉,相当于13亿吨粮食,约合1万亿美元的经济成本、7000亿美元的环境成本以及900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球还有大量极端贫困人口营养供给得不到保障,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将在去年6.9亿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全球购买力不均衡的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世界最贫困地区,消费者的食物浪费程度很低,每年人均约10公斤,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字超过了100公斤。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出: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食物浪费造成的需求过剩会推高食品价格,这对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影响更大,令他们难以负担具有充足营养的食物,生存境遇进一步恶化。

一方面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供应受到威胁,一方面食物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据预测,2012~2050年的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导致全球农产品需求增加35%~50%,这将给全球自然资源造成更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人类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制止食物浪费和损失应该是其中最基本和必要的行动。

(摘编自尚凯元《制止食物浪费,不止有本经济账》)

材料三:

从目前看,我国现行法律中虽有一些关于制止浪费行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但比较分散或笼统,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立法遏制餐饮浪费,需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的责任,制定出易于操作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标准,并着眼于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惩罚并重的制度机制。必须指出的是,餐饮浪费只是粮食浪费中的重要一环,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不可忽视。立法遏制粮食浪费必须坚持全面原则,涵盖从育种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换言之,千呼万唤的《粮食法》该出台了。遏制粮食浪费任重道远,法治是治本之策。最新消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立法有望提速,令人期待。

(摘编自陈广江《立法制粮食浪费迫在眉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广泛开展“光盘行动”,2012年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了完全遏制。
B.湖北、江苏、陕西等地餐饮业协会倡议的节约措施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C.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D.餐饮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还关系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约有三分之一被丢弃或浪费,造成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巨大浪费。
B.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助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节约的社会新风尚。
C.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会进一步恶化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的生存境遇。
D.粮食浪费不仅包括餐饮浪费,还包括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2021-11-25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