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86312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皇帝五年,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事。”虞将军欲与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已而问,敬对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乃营成周洛邑,以为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今陛下起丰击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周公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海,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且周王数百年,秦二世而亡,不如都周。”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守一隅,东向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第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宜”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肝脑涂地”形容死得凄惨,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
B.纳贡,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或诸侯国向天子贡献财物,文中指前者。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所指区域相同。
D.“东向制诸侯”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想让娄敬换上美服后再去见皇帝,但娄敬坚决不肯;见皇帝之后,娄敬谈古论今、慷慨陈词,表达了他对定都洛阳的反对态度。
B.娄敬向皇帝陈述了周王朝由兴起到繁盛的过程,强调了实施仁政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建都秦地的优势。
C.高皇帝对于建都一事举棋不定,征求大臣意见,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
D.张良认为关中地势险固,沃野千里,且所处位置便于运输天下物资和军需,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与娄敬的意见相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
(2)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而伏于地。
C.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来避免因收留樊将军给秦国借口。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谨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0-04-01更新 | 1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国不寸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而告之曰:韩朋将西和秦,今将奈何?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趣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谷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

1.材料一中下划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答题卡上写下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韩君弗A听B公仲C怒D而归E十日F不朝G宜阳H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结盟的,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的词义不相同。
B.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C.听,是听从、听取的意思,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听”词义相同。
D.四境,意为四方疆界之内,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中“四境”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公仲朋向韩国国君提出了通过张仪联合秦国,共同讨伐楚国,来缓解危机的建议,韩国国君听从其建议,并派他出使秦国。
B.楚王向陈轸问计,陈轸认为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就是要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这必定会给楚国造成伤害,建议楚王主动联合韩国对抗秦国。
C.韩国派使者到楚国,楚国做出已经准备好军队的假象,并对使者说楚国准备带军队进入韩国,使者报告韩君,韩君中止公仲去秦国讲和的计划。
D.公仲认为秦国会对韩国造成实际伤害,楚国只是在名义上帮助韩国,不能听楚国的虚言而轻视秦国带来的实际祸患,这样韩国的危机不能解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2)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5.材料二中,陈轸就韩国能否听从楚国建议一事做了分析,请简要概括两种情况。
2023-10-15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冯谖客孟尝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C.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材料二: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新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B.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得到没有
C.没死以闻                 没死:没有死去D.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填沟壑:退休
2023-10-21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