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1868948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王遣使者之楚,方鼓瑟而遣之,诚之曰:“必如吾言。”使者曰:“王之鼓瑟,未尝悲若此也!”王曰:“宫商围方调矣!”使者曰:“调则何不书其柱耶?”王曰:“天有燥湿,弦有缓急,宫商移徙不可知,是以不书。”使者曰:“明君之使人也,任之以事,不制以辞,遇吉则贺之,凶则之。今楚、赵相去千有余里,吉凶忧悲,不可豫知,犹柱之不可书也。《诗》云:‘莘征夫,每怀及。’”

楚庄王举兵伐宋,宋告急,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往命宋毋降。道过郑,郑新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之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解扬乃许。于是楚乘扬以楼车,令呼宋使降。遂倍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烹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虽死无二。”王曰:“汝之许我,已而倍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死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臣不也。”顾谓楚臣曰:“为人臣无忘尽忠而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庄公卒赦解扬而之。晋爵之为上卿。故后世言霍虎。

齐攻鲁。子贡见哀公,请求救于吴。公曰:“奚先君宝之用?”子贡曰:“使吴责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于是以杨干麻筋之弓六往。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吴王惧,乃兴师救鲁。诸侯曰:“齐伐周公之后,而吴救之。”遂朝于吴。

(节选自《说苑·奉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
B.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
C.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
D.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凶则吊之”与“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吊”字含义相同。
B.“每怀靡及”与成语“靡不有初”(《诗经》)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
C.“臣不恨也”与“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D.“卒赦解扬而归之”与“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派遣使者到楚国,告诫使者一定要按照自己交代的话去做,使者不以为然,以奏瑟音调的变化无法预知为喻,说明出使楚国应见机行事。
B.楚庄王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打算出兵救援,伯宗劝谏说,上天正眷顾楚国,不能攻打,于是寻求壮士出使宋国,不让宋国投降。
C.楚庄王厚赏解扬,目的是让他改变使命劝宋投降;解扬表面答应楚庄王,却在乘楚国的楼车前往时,执行晋景公的命令,劝宋勿降,等待晋国救援。
D.鲁国受到齐国进攻,子贡觐见鲁哀公建议向吴国求救,鲁哀公打算把祖上重器送给吴国,子贡便带着六副杨干麻箭弓箭护送重器前往吴国搬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过郑,郑新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之楚。
(2)王曰:“汝之许我,已而倍之,其信安在?”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周荣,字国华,蓬莱人。初为灵璧,坐累逮下刑部,耆老群赴辇下称其贤。帝赐钞八十锭,绮罗衣各一袭。礼部宴荣及耆老而还之。无何,擢荣灵璧知县。二十九年,荣坐事逮讯,部民为叩阍。太祖喜,立擢为知府。由是长史竞劝,一时多循良之绩焉。洪武末,史诚祖诣阙陈盐法利弊。太祖纳之,授汶上知县,为治廉平宽简。永乐七年,成祖北巡,遣御史考核郡县长吏贤否,还言诚祖治第一。赐玺书劳之曰:“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尔敦厚老成,恪共乃职;持身励志,一于廉公。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方古良吏,亦复何让。特擢尔济宁知州,仍视汶上县事。其益共乃职,慎终如始,以永嘉誉,钦哉。”并赐内酝一尊,织金纱衣一袭,钞千贯。御史又言贪吏虐民无若易州同知张腾,遂征下狱。诚祖既得旌,益勤于治。土田增辟,户口繁滋,益编户十四里。成祖过汶上,欲徙其民数百家于胶州,诚祖奏免之。屡当迁职,辄为民奏留。阅二十九年,竟卒于任。士民哀号,留葬城南,岁时奉祀。是时,县令多久任。蠡县吴祥,永乐时知嵩县,至宣德中,阅三十二年卒于任。临汾李信,永乐时由国子生授遵化知县,至宣德中,阅二十七年始擢无为知州。以年老不欲赴,遂乞归。涓县房岩,宣德间为邹县知县,至正统中,阅二十余年卒于任,吏民皆爱戴之。而吉水知县武进钱本忠有廉名,诖误罢官。父老奔走,号泣乞留,郡人胡广力保之,得还任。民闻本忠复来,空闾井迎拜。永乐中卒官,民哀慕,留葬吉水,争负土营坟,其得民如诚祖云。

(节选自《明史·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B.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C.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D.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可指丞相或县丞。文中指县丞,是古代地方官职,在县里的品级要低于县令。
B.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耆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C.辇下,天子车驾之下,指京城;此处的“辇”与“辇来于秦”中的“辇”本意不同。
D.叩阍是指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抑;阍,指皇宫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重视吏治,树立榜样。太祖对周荣这样有才能、得民心的官员不计小过,提拔褒奖,从而在官员中形成了守法勤政之风,循吏辈出。
B.成祖也重视吏治。赏罚分明。成祖对史诚祖这样政绩第一的循吏大加褒扬,迅速提拔;面对张腾这样贪污暴虐的墨吏则果断处置。
C.循吏们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循吏们对百姓有惠政,百姓也爱戴他们。循吏有小过,百姓为之奔走说情;循吏要调任。百姓极力挽留。
D.明前期地方官升职缓慢,伤害了积极性。当时有很多任职年限超过20年的县令,比如李信,升迁时已兴趣索然,不愿意升职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
(2)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方古良吏,亦复何让。
2022-09-08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峻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数上书文帝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文帝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出不便,凿庙?垣。丞相嘉闻,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用事,即侵削诸侯,人多让公,公何为也?”晁错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堧:ruán宫庙外的空地。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
B.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
C.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
D.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与《诗经》《周易》《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为“六经”。
B.博士,学官名,也是古代的最高学历称号。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C.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秦朝以后,只有皇位继承者才能称“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本文代指国家。周代宗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则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颇具辩才。晁错凭借通晓典籍担任太常掌故,曾向伏先生学习《尚书》,学成后趁着向皇上上奏时解说《尚书》,因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
B.晁错力主削藩,多次上言。晁错在汉文帝时数十次上书削藩和修改法令之事,汉文帝虽赏识晁错才华但并未采纳其意见,后来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削藩主张。
C.晁错深受宠幸,超越九卿。晁错多次与汉景帝单独谈论政事,许多法令都是由他更改修定。晁错在太上庙外空地的围墙上开凿了两个门方便出入,也未受到惩罚。
D.晁错忠君爱国,惨遭错杀。晁错认为削藩有利于国家安定,不顾父亲劝诫坚持削藩,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汉景帝后来对错杀晁错之事深表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
(2)上初即位,公用事,即侵削诸侯,人多让公,公何为也?
2021-07-25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禽困覆车。公破韩,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已。对曰:公何不以秦为韩求颍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B.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C.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D.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异,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古代地名的命名多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颍川则因颍水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赐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他没有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2)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5.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2023-05-20更新 | 3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