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2 题号:1871244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五》)


【注】①寻引:长尺。②伊、傅、周、召:指古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③听听:争辩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B.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C.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D.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
B.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刻版工人等,而文中的“梓人”具有统筹调度的能力。
C.受禄,文中是“接受酬金、接受俸禄”之意,“无功不受禄”中的“受禄”也指此意。
D.饔飧,常有“做饭、熟食、馈食及宴饮之礼"的意思,其中,饔指晚餐,飧指早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很能为他人着想。刘禹锡被任命播州刺史,播州地理位置偏僻且刘母年迈,柳宗元主动提出让自己去播州,最终成功说服皇上。
B.柳宗元行文能针砭时弊。他创作的《黔之驴》《捕蛇者说》等文章对当时的一些权贵的丑态及社会弊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与批判。
C.柳宗元对治术颇有见地。柳宗元认为宰相应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必要亲身去做细微的劳务,承担百官责任,而应擅长谋划、知人善用。
D.柳宗元认为繁政扰民。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揭露了苛政繁令对百姓的侵害,提出为政要务本、清静,不要政令频出、扰民妨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5.清张伯行云:“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请结合柳宗元的《梓人传》,谈谈你对“取喻当矣”的理解。
2022-07-06更新 | 1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顾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

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有删改)

【注】①殢:困扰,纠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B.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C.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D.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手,有两意。一为缩手,有所顾忌;一为拱手,表示恭敬。此取前解。
B.置,处置。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的“置”不同义。
C.闾阎,中国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以此泛指民间百姓。
D.整容,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意思是敕令臣下整理仪容,用以肃整礼节、彰显君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澳刚直不阿。国舅郑光庄吏犯了罪,宣宗顾念情面,向韦澳请求赦免庄吏罪责,韦澳坚持初衷毫不动摇。
B.唐宣宗虚心纳谏。凡是谏官们的奏章、门下的封驳,只要是合理的,他也会委屈自己而采纳听从。
C.唐宣宗礼待臣下。他在览阅大臣的奏疏前,一定要焚香、洗手以表尊重;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也如同接待宾客。
D.朝臣对宣宗敬畏有加。宰相奏报时,宣宗极富威严,以致最受厚恩的宰相令狐绹都会在面君奏事时紧张得出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2)“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
2023-08-18更新 | 2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隋河间郡丞王琮守郡城以拒群盗,窦建德攻之,岁余不下;(琮)闻炀帝凶问,帅吏士发丧,城者皆哭。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请降建德退舍具馔以待之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为之泣诸将曰:“琮久拒我军,杀伤甚众,力尽乃降,请烹之。”建德曰:“琮,忠臣也,吾方赏之以劝事君,奈何杀之?往在高鸡泊为盗,容可妄杀人;今欲安百姓,定天下,岂得害忠良乎?”乃徇军中曰:“先与王琮有怨敢妄动者,夷三族!”以琮为瀛州刺史。于是河北郡县闻之,争附于建德。先是,建德陷景城,执户曹河东张玄素,将杀之,县民千余人号泣请代其死,曰:“户曹清慎无比,大王杀之,何以劝善!”建德乃释之,以为治书侍御史,固辞;及江都败,复以为黄门侍郎,玄素乃起。丁未,窦建德陷洛州。建德沼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宇文化及以珍货诱海曲诸贼,贼帅王薄帅众从之,与共守聊城。窦建德谓其群下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乃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乃引兵聊城。大破之。建德战胜克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身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蔬,茹粟饭;妻曹氏,不衣纨绮。及破化及。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事,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右司郎中柳调为左丞。自余随才授职,以政事。其不愿留,欲诣关中及东都者,亦听之,仍给资粮,以兵援之出境。又与王世充结好,遣使奉表于隋皇泰主,皇泰主封为夏王。建德起于群盗,虽建国,未有文物法度,裴矩为之定朝仪,制律令。建德甚悦,每从之咨访典礼。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请降/建德退舍具馔以待之/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为之泣/
B.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请降建德/退舍具馔以待之/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为之泣/
C.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请降/建德退舍具馔以待之/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为之泣/
D.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请降建德/退舍具馔以待之/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为之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城者皆哭”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B.“乃引兵趣聊城”与“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两句中的“趣”字含义不同。
C.“建德每战胜克城”与“每从之咨访典礼”(同文)两句中的“每”字含义不同。
D.“委以政事”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敬重忠臣,志存高远。他善待降臣王琮,不仅是宣扬忠君之义,也表现其有平定天下之志,不愿久为一般盗寇。
B.窦建德重视民意,关注民生。他听取景城百姓的请求,没有处死张玄素,还授予官职,并组织当地恢复生产,当地治安良好。
C.窦建德不贪财物,生活简朴。他每次出征取胜后,所得财物都分给将士,自己却不索取;饮食简单,其妻也不追求奢华。
D.窦建德宽厚待人,量才用人。他任用了许多隋朝高官,其余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对不愿任职者也提供帮助,派兵保护他们离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徇军中曰:“先与王琼有怨敢妄动者,夷三族!”
(2)建德起于群盗,虽建国,未有文物法度,裴矩为之定朝仪,制律令。
2022-11-13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