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87364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母。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A宗B赐C步D舆E令F三G卫H举I入J东K宫L诏M皇N太O子P引Q上R殿S亲T拜U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有不可夺之志”与“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C.“朕比寻讨经史”与“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
B.太宗认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
D.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珪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5.唐太宗对约束皇子、尊师重学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B.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C.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D.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绞刑,一种用绳子将犯人勒死的刑罚,即后文皇帝所说的“肉刑”。
B.资荫,凭先代勋功、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资,出身、经历;荫,庇荫。
C.犯颜,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多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态度。
D.府库,古代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称为府,收藏兵器的地方称为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元年,皇帝命长孙无忌等人重新议定律令,他认为肉刑太残忍,应该用其他刑罚替代,最终采用了裴弘献“加役流”的建议。
B.皇帝想要杀掉假冒资荫的人,戴胄表示可以理解皇帝对这些人的愤恨,但还是应该忍住内心的愤恨,来保全法律的大的信用。
C.杜淹认为封德彝关于设官定职各有分工的意见很有道理,让自己心悦诚服,所以不再和他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
D.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馈绢一事败露,皇帝感到十分痛心,但仍爱惜他曾经有功,且以前做的事都有益于国家,所以对他不予处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2021-12-22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者。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以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乞归。诏答曰:“寻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节选自《南史·沈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B.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C.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D.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景龙元年设置,秩为从八品,类似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全名节度掌书记。
B.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很虚的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尊累,古代对他人家属的敬称,文中指沈炯的母亲。古代对他人母亲的敬称还有“令堂”“尊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景发动叛乱,京城陷落,侯景将领宋子仙据守吴兴,遣使臣召沈炯,沈炯称病坚决推辞,侯景下令斩他,幸亏子仙惜爱其才,最后逼迫他任掌书记。
B.荆州陷落时,沈炯被西魏虏获,魏人以厚礼相待,授炯仪同三司。沈炯因老母在东土,常想归国,又担心西魏人惜爱其才而挽留他,总是闭门谢客,无任何交往。
C.高祖曾称道沈炯宜辅佐朝政,军政大事,沈炯大多参与谋划,文帝又重用他,想让他得到荣华富贵。恰逢王琳寇掠大雷,留异盘踞东境,文帝想让沈炯因事立功,便解除他中丞一职,加任明威将军,派回乡里,招募徒众。
D.沈炯因病于吴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文帝听到噩耗,即日举朝哀悼,并遣使祭吊,追赠侍中,谥曰恭子。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
(2)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
2018-06-02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过,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祁。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注: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毂:车轮,此指车。④阃:国门。⑤莫府:“莫”通“幕”;“幕府”指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B.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C.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D.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古代最早指用人挽拉的辎重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文中指皇帝坐的车子。
B.入朝:一般指官员进入中央朝廷做官,也可用来代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文中为外国使臣谒见天子。
C.北逐:即“逐北”,意指追逐逃走的败兵。
D.舍人:周始设,掌理王宫中用谷之政务,计其人数多寡、爵秩高下,以定禄食用谷之多少。秦统一后以舍人为丞相及其他大官之属官,汉代以舍人为皇后、太子及公主的属官。
E.坐:本指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文中指因某种原因而获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B.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C.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D.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0-12-30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