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88262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倗,任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曾参杀人”“三告投杼”现已成为成语,指流言可畏,与“三人成虎”的意思相仿。
C.“公必穷矣”的“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在武王面前争论,反对继续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精神建立功绩,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甘茂虑事深远,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B.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D.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与“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陈情表》)两句的“辞”字含义相同。
B.“秦王曰”与“按剑而”(《鸿门宴》)两句中的“跽”字含义相同。
C.“范雎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大王行臣之言”与“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5.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8-09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有劳乐的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不如口者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鲲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的赞拴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乐,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第二》)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B.债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文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C.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D.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衽,前襟向左掩,指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也代指外族统治。
B.穷,荒远,偏僻,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含义相同。
C.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二者的意思不同。
D.敢,指哪敢,岂敢,与《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成不赞成改穿胡人的服装,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立即前往公子成家,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主张。
B.赵武灵王认为不知道的事情不加以怀疑,不同于自己观点的意见不加以非议,这创才是追求真理的公正态度。
C.为了改变现状,赵武灵王计划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准备船舶备战、招募水兵、改换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等。
D.公子成曾经违背赵简主、赵襄主的意愿,忘记国家所遭受的耻辱,但他最终被赵武灵王的话说服,并将胡服赐给治下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5.赵武灵王推广便于骑射的胡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6-12更新 | 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国者,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之者
B.太守          菊,花之隐逸者也
C.善为国者        公问其
D.民如父母之爱子       其叱咄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游人去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真无马邪
C.利而勿害        跳往助
D.故善国者        不足外人道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023-09-28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