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981418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B.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D.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与“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陈情表》)两句的“辞”字含义相同。
B.“秦王曰”与“按剑而”(《鸿门宴》)两句中的“跽”字含义相同。
C.“范雎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大王行臣之言”与“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5.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敌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这里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信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泰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4.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2023-04-25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是由乘骥逐人于榛薄,而蓑笠盘旋也。今霜降而树谷,冰泮而求获,欲其食则难矣。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至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擒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榛薄:丛杂的草木。②冰泮:冰冻融解。③时之务:时务、时事。
1.阅读上面的文字,概括作者观点。
2.上面文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0-01-01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

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以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象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魏文侯御廪灾,文侯忧之,群臣宽之,而公子成父匿之。文侯复殿, 公子成父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犹不息,于是有方士韩客侯生,齐客卢生,相与谋曰:“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吾党久居,且为所害。”乃相与亡去。始皇闻之大怒,乃使御史悉系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始皇望见侯生,侯生曰:“今陛下奢侈失本,黔首匮竭,又急诽谤,严威克下,臣等故去。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万丹朱而十昆吾桀纣,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始皇曰:“吾可以变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刘向《说苑·反质》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 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B.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 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C.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D.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 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差三过而不一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B.“说妇姑者以织”与“妇姑荷箪食”(《观刈麦》)两句中的“妇姑”词含义相同。
C.“公子成父趋而入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相与谋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两句中的“相与”词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对本国臣子生活奢侈,十分不满。想禁止这种风气。管仲仔细替齐桓公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并建议从君王开始做起,桓公率先做出改变,齐国就节俭成风了。
B.晋平公制作了价值千金的猎车,命令群臣都要观赏。田差从来都不看一眼,晋平公很生气,田差用历史兴亡的诸多例子,委婉劝谏晋平公不做桀纣之君。最终晋平公听取了他的意见。
C.魏文侯的府库发生火灾,群臣对待此事的态度各不相同。公子成父认为府库遭灾,这是人祸,魏文侯不以为然,公子成父通过一番分析,使文侯信服。
D.秦始皇统一天下,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侯生卢生欲逃亡离去。秦始皇大怒,焚书坑儒。侯生劝谏秦始皇,现在这样骄奢淫逸,比夏桀、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心有所动,最终没有杀他。后来秦朝果然迅速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以奢汰也。
(2)始皇闻之大怒,乃使御史悉系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2022-10-25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