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88333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于心,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辞知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行有不(通“惬”,愉快)于心,(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
B.宋人有(通“悯”,忧虑)其苗(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揠之者。
C.今日(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D.(通“颇”,偏颇,不正)辞知(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4.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②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22-23高一下·山西运城·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约束D.王无   罪:罪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
B.弃甲曳兵          舍之,朽木不折
C.民多于邻国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斧斤时入山林          致天下之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翻译下列句子。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020-07-30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告子:姓告,名不害,战国时哲学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乎长                                 之心,义之端也
B.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
C.无若宋人                                        若火之始
D.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在古代,一般指重病。但是在《论语》《左传》等上古早期文献中的“病”指的是生病的状态,比如文中“今日病矣!”,指的是身体疲倦、惫困之意。
B.宋人,为殷商后代,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因此,在先秦旧籍中,宋国人经常是被嘲弄的对象,如宋人“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
C.贼,《说文·戈部》:“賊,败也。从戈,则声。”“贼”的本义是残害、伤害,如“自贼者也”。又引申指偷东西的人,如《兼爱》“贼爱其身,不爱人”。
D.夫子,旧时是对学者或者学生对老师的尊称。乙文“敢问夫子恶乎长?”和《五石之瓠》“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夫子”都是尊称,有着相同的情感色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之心”是人的本能。有关“四心”和“四端”的论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说理铺张有力。
B.孟子讲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是为了说明养浩然之气必不能操之过急,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然最终只能事与愿违,不但无益反而有损。
C.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如他的《劝学》,勉励大家通过后天学习,逐渐趋于善。而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性就有四心四端,后天的学习没有那么重要。
D.孟子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就是通过长期的“直养”,扩充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端(源于人心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从而形成一种精神道德之气的过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2022-10-11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有删改)


注释:①臧:地名。②庶几:差不多。③民有瘳:民可以解除病痛了。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作状语,在里面
B.自者也                                 贼:伤害
C.文王欲而授之政                    举:推荐
D.欲终而                              释:舍弃,放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敏于事而慎
B.谓君不能者                              欲治国者,先齐其家
C.苟能充,足以保四海                 当其无,有室
D.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       不仁,如之何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羞恶之心”是指明辨善恶是非曲直之心。
C.乙文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6.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11-30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