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88503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以议执政之善否”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而使学者制焉”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C.“郑伯如晋”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不同。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广开言路,以民为师。他反对毁乡校,并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认为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不徇私情,择能而使。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重德轻财,治国以德。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有基础就不致毁坏,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D.子产治国有方,赏罚分明。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子产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试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节选自《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

材料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标号填在括号内。
小A人B有C母D皆E尝F小G人H之I食J矣K未L尝M君N之O羹P请Q以R遗S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指非难、批评、挑剔。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间”意思不相同。
B.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与《苏武传》中的“召诸贵人议”的“诸”字相同。
C.书,是指《春秋》,《诗》是指《诗经》,这两部书和《左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D.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的“黄泉”和《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泉共为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他的弟子有子认为,为人孝悌,就少犯上作乱。
B.“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厌恶,对共叔段偏心溺爱,并屡屡为之争得利益,最后串通一气,想共同攻打庄公。
C.作者承继“春秋笔法”,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倾向,突出了姜氏的不公平,共叔段的不本分,庄公的不作为。
D.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建议,与武姜修复了母子关系,这一事件体现出颖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5.“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谈谈你对“孝悌”的看法。
2023-07-28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氾南                                 军:驻扎
B.必退                                        师:军队
C.夜而出                                 缒:绳索
D.郑既知                                 亡:灭亡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朝济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何厌                                 之:他,代词
D.郑人盟                                 与:跟,介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也已B.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D.微夫人之不及此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他的真心打动了对方,并得到了对方的同情。
B.烛之武退秦师立足于史实,充分反映了春秋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C.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无礼于晋”及“贰于楚”,说明这事与秦毫无关系。
D.文章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受命说服秦伯,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2022-07-13更新 | 2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兴师而伐吴,不胜,栖于会稽。后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后二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吴人闻之,出而挑战。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使王孙雒行成于越,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君王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以应使者,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节选自《国语·越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B.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C.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D.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指发动军队,“师”与《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师”含义不同。
B.“不穀”的本意是不结果实,和孤、寡意思相并列,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C.“晏罢”指很晚退朝,“晏”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含义相同。
D.“王姑待之”指大王姑且再等一等,“姑”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的“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即位三年后出兵伐吴失败,之后与范蠡一起给吴王做仆隶,归国后密切关注吴国动向,虽复仇心切,但他能够听取范蠡的意见,静待时机。
B.范蠡思虑周全,善于审时度势,他既能从多方面考虑越王伐吴时机的合理性,进而劝谏越王做出正确选择,也能冷静应对吴国的挑衅。
C.灭吴之事,范蠡功不可没,但其始终未忘君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和自己作为臣子的应尽之责,没有居功自傲,最终选择了辞别越王,泛舟远游。
D.面对越国的讨伐,吴国只得两次卑辞尊礼遣使求和,范蠡跟在使者的后面直接向吴国发兵,一直追到王宫之上,最终吴国不战而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2)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5.吴越争霸,请从吴国的角度分析其被灭的原因。
2023-01-21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