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2 题号:1885040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耕田老人辛勤劳作的形象,回到家中与孩子嬉戏玩耍,放飞风筝的情景。
B.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苏辙

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葨忧。

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

【注】①葨:山上长的一种草。②遗秉:留下的成把禾穗。③箨龙:竹笋的异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长久的干旱凸显人们对雨的渴盼,次句写一场久违的雨一夜未停。
B.颔联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
C.这场雨虽然让空气变得凉爽,但没有完全解除旱情,庄稼收成仍让人忧心。
D.尾句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雨后林间的竹笋蓬勃生长,令人惊喜。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05-06更新 | 32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送别诗,此诗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友人的性格虽然冷漠但温润如玉。
C.颈联有实有虚,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D.由诗题以及尾联可以推知,作者期待友人明年秋闱的桂榜榜上有名。
2.有人曾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1-02-02更新 | 7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怀古》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隐,途经赤壁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
D.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2.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
2023-11-13更新 | 2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